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昆明今年重点打造“三中心两平台”

28.01.2019  09:31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围绕增强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联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六大产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强力推进产业创新。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开工建设,出台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高新区生物产业基地、滇中新区医药产业园、茨坝生物科技小镇建设。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过去一年,昆明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7年的52.3%上升至55.09%,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增加至413.95亿元,2013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2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有近130家。这些成果的取得,与科技、产业、人才机制的创新密不可分。

围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今年,昆明市将围绕“三中心两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开展工作。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

市科技局局长王键表示,“三中心”即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三个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两平台”即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两个平台。今年,昆明市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中心,重点打造“三中心两平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从科技创新环境改善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手,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作为昆明未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主线,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键说,按照市委“注意搭平台,整合资源,分步实施,先见实效,国际科技合作优先考虑,尤其南亚东南亚友好城市科技服务企业合作”的批示要求,今年昆明市将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全市重点产业,引进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研发平台,征集和储备一批在建的重大支撑项目,完成对事关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支撑项目的谋篇布局。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6个、科技创新团队10个并认定一批院士工作站,确保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全口径达到2.4%。

我们将以现有平台为基础,聚集、整合、提升,以行业为分类,梳理现有平台,重点打造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研发平台,如公共实验室、公共工程技术中心等,让每一个科技创新平台都能发挥真正的实效。”王键说,将把从前相对独立的各类实验室变成公共开放平台,既拓宽研究领域,又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使用机会,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新建、盘活、整合现有院士工作站,最大化发挥其科技攻关尤其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军作用。

同时,今年,昆明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8年9月,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地,搭建了昆明与金砖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地区交流的桥梁。王键表示,坚持开放引领,利用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这一“金字招牌”,今年将重点推进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国外科技服务机构加入合作中心,建设成为具有昆明科技创新特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平台。争取举办高水平金砖国家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论坛和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以IT、农业、工业等领域为主题,带动周边地区科创研发能力。引进优秀人才,打响昆明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特色区品牌,扩大科技创新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朋友圈”。

此外,还将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自身成果转化能力,按照各个县区特色和优势,开展国际孵化器建设。如呈贡依托大学城和信息产业园,打造IT国际孵化器;五华区或西山区以电商为主体,打造双创孵化器等。通过国际孵化器,实现以科创型中小企业为引领的态势,成果辐射南亚东南亚,彰显昆明科技创新的国际性。

平台创新

让精尖技术与世界相连

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除了众创空间、双创平台,近年来,昆明市也在不断寻找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形式。去年,昆明市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以企业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数据显示,2018年昆明市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级重点实验95个(其中国家级6个),各类研发机构1068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近46200人。

1月16日,位于呈贡的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有的在做猴脑切片,有的在提取质粒。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和教师,这个实验室,让他们的科技理论研究得以在实践中应用。

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主要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通过整合云南省的灵长类动物资源优势、长期科研积累及人才,该实验室建立起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口健康重大问题的生物医学研究平台。

实验室实验动物部主任王宏介绍,实验室主要为发展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科学依据,在复杂疾病的机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目前研究领域主要为复杂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应用、灵长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及灵长类基因组多样性与疾病机理。成立以来,实验室不仅逐渐打造成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的亮点,也为许多疾病机理的研究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RTT(瑞特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范畴的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导致男性胎儿在胚胎期流产,患病女孩在出生后6-18个月开始表现语言能力丧失、社交和认知障碍、大脑发育变缓等综合症状,定位于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是这一疾病的病因。长期以来,由于小鼠模型与临床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又没有理想的动物模型,国际上都难以开展致病机理研究,深入了解新的治疗方法。基于此,实验室团队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团队共同合作,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试验,共同运用TALEN技术开展RTT模型研究,并于2017年5月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了相关研究。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非人灵长类对RTT从行为模式、病理发生及机制的较系统研究,不仅证明非人灵长类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啮齿类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对更深入地开展RTT发病机理研究和治疗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5年,实验室在Cell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共发表SCI论文38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8项,目前,正聚焦基因编辑与干细胞等当前再生医学热点问题,努力打造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产业创新

瞄准重点领域提质增效

产业兴则经济兴。从高原特色农业到先进装备制造,从生物医药大健康到信息及芯片产业,过去几年,一批重点、新兴产业成果不断,聚集效应渐显。截至目前,昆明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1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4家。

在行业内,工厂智能化水平代表着制造业水平,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建设智能化工厂的关键。2017年11月,云南白药的一条生产线引来了不少目光。贴标、搬运、码垛等以往需要两条人工线一天的工作,改进后一台智能机器人就能完成,实现了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效率大幅提升。该智能机器人的生产研发单位便是云南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攀介绍,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替代高污染、重复性强的工作,提高生产安全性的同时保证效率。云南省虽然已经有类似企业,生产方向却较单一,研发能力弱,真正实现“机器代人”存在不小的困难。2017年,经过两年筹备,云南省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机械设计研究院成立,主要在集成应用技术、核心技术研究、质量检测认证及开放服务平台方面展开工作。除了当年改进完成云南白药生产线外,研究中心还研发建成国内首条采用智能机器人除渣作业的生产线。

云南省资源丰富,铅锌锡等金属保有资源储量全国第一,但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严重制约了我省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朱攀说,长期以来,锌锭生产中氧化膜及废渣的清除是有色冶金行业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国内大多是人工清除,还没有此类专用设备。工作现场温度高达50摄氏度,有毒有害物质挥发等影响工人健康。基于此,研究中心联合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反复研究锌锭生产除渣工艺,结合耐高温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去年创新研发了智能化除渣系统。项目成功应用后,成为国内首条采用智能机器人除渣作业的生产线,填补了此项技术的空白,大大加快了我省有色金属行业的智能化改造进程。

机制创新

高端人才掌握专业话语权

2018年3月,云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马铃薯带进了人民大会堂,该消息一出便聚集着全国的目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与团队推广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在云南澜沧县的一个村子种植成功,亩产达3.1吨,每亩收入9000元,把冬闲田变成了效率田,帮助当地农民脱贫攻坚。今年1月8日开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昆明市7个项目获奖,其中不乏个人成果。

要想崭露头角,就必须有一批掌握核心科技的高端人才。昆明市一直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2012年印发的《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实施办法》明确了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地位;2013年印发的《昆明市贯彻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则量化了未来几年的目标,提出2017年前在昆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建30个以上市级优势领域、支柱产业院士工作站。在这些背景下,近几年来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取得的成果每一个都很有分量。如昆明市减隔震领域院士工作站与周福霖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开发了适用于高层隔震结构的抗风装置以及大震下抗倾覆装置,成功申请并获得专利,其产品和技术国内领先;昆明市硅酸盐水泥领域院士工作站与院士专家团队共同实施项目《超缓凝混凝土研究与工程应用示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66万元,推广应用工程两项等。

正是这些先进力量,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已建有水资源与水环境、岩土与结构工程两个院士工作站的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质量部副主任梁礼绘表示,与其他研发平台有所区别,院士工作站针对性、专业程度与话语权更高。通过与国内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直接提高了院士工作站的效率,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方面节约成本,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昆明市已建院士工作站38个,涵盖医药卫生与生命科学、材料化工、农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为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昆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其中,38位院士中,两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华侨及外籍院士4人,成为搭建全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昆明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