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新中国70华诞 《昆明读本》出版专家座谈会召开

30.09.2019  10:3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昨日,《昆明读本》出版专家座谈会召开,市政协主席熊瑞丽主持会议并讲话。

《昆明读本》由市政协牵头,熊瑞丽主编,经过全国、省、市知名专家、学者用心编撰,历时两年成书。这是一本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昆明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经典文献选集,通过串珠形式将散落于各处的有关昆明的“文史瑰宝”“文化珍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让生活在春城的各族各界人民群众通过阅读这本书,知道昆明的前世今生,从而激发大家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

会上,文史界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昆明读本》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宣传《昆明读本》出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他们纷纷表示,要深入挖掘《昆明读本》的价值,进一步运用《昆明读本》讲好昆明故事,传承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精神。专家学者建议,要大力宣传推广《昆明读本》,通过该书让昆明人了解昆明、让中国人了解昆明、让世界了解昆明。会上,市政协还向市档案馆、市图书馆赠送了《昆明读本》。

熊瑞丽指出,将充分发挥《昆明读本》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为昆明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合力,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政协人满满的祝福。

市政协副主席夏静、市政协原副主席汪叶菊、市政协秘书长许绍忠,历史学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谢本书,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秘书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友康等省市著名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相关

记得住历史  看得见文化——《昆明读本》背后的故事

缘起

文以载道  彰显城市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这个重要论述为市政协发展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成为昆明市政协编辑出版《昆明读本》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文以载道,汇则兴邦。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是昆明的立城之本、发展之魂。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5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昆明独具魅力的文化气质、城市个性,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遗存,昆明城市的繁荣兴盛始终与历史文化的繁荣兴盛相同步。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昆明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走过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道路?拥有哪些璀璨的文化、独特的文明?对中华民族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研究此类问题的著作虽然很多,描绘昆明人文风光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但要么局限某一领域过于专业,要么昙花一现散落各处,不利于大众系统性、文化性、趣味性地阅读了解昆明。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昆明正处在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这其中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反映昆明城市内涵特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昆明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政协人一直关注的重点。《昆明读本》正好可以为展示昆明文化软实力搭建重要平台,为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精神提供重要抓手,这也成为肩负“存史、资政、团结、育人”重要职能的市政协编撰《昆明读本》的初衷和缘由。

构想

以史为本  讲述昆明百年故事

为了高质量做好《昆明读本》的编撰工作,市政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征编工作。2017年9月、10月连续召开两次专家咨询会,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文化学者就体例、框架、内容等前期工作开展多方论证、反复比较,最终决定采用《昆明读本》的形式系统讲述、展示昆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市委的支持和肯定。

为什么要选用“读本”的形式呢?“因为要精选经典,把《昆明读本》打造成为一个奉献经典、传承经典、注释经典的经典选本。”市政协主席、《昆明读本》主编熊瑞丽认为,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跨度大,可以收录历代与昆明有关的经典文献;二是覆盖面广,不受文体限制,历史、地理、人物、风景名胜、重要思想和主要精神等都可收录;三是选择收录的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

在这个主导思想的指导下,编撰者按照历史往事、地灵城春、人杰风流、胜境华章、思想精神共5编及附录,着力寻找那些几乎人人似曾相识或依然熟悉的篇章,那些在国民意识中产生共鸣,具有永恒品质的文字,寻找那些在当时获得广泛讨论,至今仍具文学价值,而且将来也值得人民世代记忆的篇章。

在近现代历史风云的激荡中,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在这里拔地而起点亮夜空,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铸就了“百年军校、将帅摇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这里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通过深入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昆明读本》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作者、散见于各处的、记录昆明的经典文章精选汇编成册,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在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记忆、弘扬城市精神的同时,也向世界传递昆明声音、展示昆明形象。

编撰

打磨两年  编撰修改十余次

从2017年第一次专家咨询会到现在召开出版专家座谈会,用了整整两年,编撰成48.5万字的《昆明读本》,这背后离不开市政协领导班子和全体编撰人员努力付出。优中选优、精益求精贯穿编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只为确保《昆明读本》能够经得住历史、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编撰人员的选择尤为重要。编撰者中,有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文史馆馆员谢本书,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也有昆明市金殿管委会原主任石玉顺等,正是这样一支精挑细选的骨干编撰队伍,为《昆明读本》的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编撰人员在编撰过程中的认真与辛勤。两年来,市政协先后召开专题工作会、征求意见会、专家论证会、具体编辑工作会数十次,力求完美呈现一本与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相匹配的高品质读本。吴宝璋回忆,从草拟的第一稿到最终付梓印刷,撰写修改精炼不下10次,可以说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

编撰过程中,市政协还邀请了陈友康、张曼菱、黄尧、余斌、于坚、胡廷武、张瑞才、张国庆、余嘉华、张一飞、张庆国等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其中,精细把好《昆明读本》的每一道关。同时,编撰者精心采撷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用心撰写作者介绍、注释、导读,使读本既有思想深度又有阅读趣味,许多文章具有珍贵的学习研究和史料参考价值。

如果要问《昆明读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所有编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让生活在春城的各族各界人民群众通过阅读《昆明读本》,知道昆明的前世今生,知道昆明历史上的闪光点,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从而激发对这座春天般的城市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热爱昆明,建设昆明,以成为昆明市民为荣,自觉凝聚起推进昆明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强大正能量,推动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专家评价

历史学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谢本书:这是了解昆明的一本基本读物,也是昆明的一本小型百科全书,对于昆明人提高文化自信、激发昆明市民热爱昆明的感情,都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昆明读本》是昆明人了解昆明、中国人了解昆明、世界了解昆明的重要的读本。它有着厚重的内涵,对昆明的人文精神作了全方位的阐释,给昆明全市领导干部和群众都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大餐。

昆明市政协原副主席汪叶菊:一座城市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文化的寻根。《昆明读本》是一本记住乡愁的书,是一本文化寻根的书,相信一定会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向春:《昆明读本》本身就是“讲好昆明故事”的好故事,是记录昆明历史文化最全面、最可信的好书。

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昆明读本》基本包罗了有关昆明的历史文献,可以作为昆明人的乡土教材。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友康:《昆明读本》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论述,是昆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体现。与其他选本不同,《昆明读本》板块设置科学、选文代表性强、注释和解读严谨、价值导向正确,是迄今为止认知昆明历史、文化、人物、自然风光的最佳读本。

昆明市图书馆副馆长刘志芳:“画龙点睛”的导读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编撰者对选文内容和作者进行准确注释和介绍,帮助读者对选文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和了解。昆明市图书馆将会利用自身的专业和优势,结合《昆明读本》开展相应的专题展示宣传、专家讲座解读、读书会等活动,征集书评,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此书,让本书反映的昆明历史文化精髓得到更为广泛的宣传和弘扬。

文史界专家张一飞对《昆明读本》的前言文字给予了极高评价:《前言》读罢如饮佳酿,四层纵谈论据精准,文末收纲主旨如阳,言简意赅启迪读者,实属美文,可喜可贺。(昆明日报  记者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