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凤庆安石村:保护生态是最好的脱贫致富手段

18.10.2016  11:11
  “以前,我们安石村在凤庆县属于最贫穷的村,现在是最富裕的村。”云南省凤庆县安石村党总支书记陈维菊近日告诉记者,安石村10余年来,通过退耕还林种下“四棵树”,生态环境好起来了,村民也脱贫致富了。

  安石村位于凤庆县城西北部,隶属凤山镇,距县城6公里,省道312线穿境而过。全村801户农户,总人口3138人。安石村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区域,属海拔较高、气候冷凉、粮食产量低的典型山区农业村。2002年以前,安石村以农为主,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生产状况极度落后。陈维菊称,“人家都说‘有女不嫁安石铺(安石村古称安石铺)’,以前我们这里主要种植土豆、包谷、水稻,产量非常低,种一年的庄稼才够吃半年,其他时间还要靠打工来维持。加之以柴草为主要燃料,生态破坏极为严重,山洪泥石流经常发生。

  2002年,退耕还林项目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全国开始实施,安石村结合实际,积极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茶叶、核桃作为主导产业,依托桃、李、柿、樱桃等温带水果为补充发展庭院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良性互动。


  然而,实施退耕还林之初,村民普遍不看好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当时全村仅有75户农户愿意退耕,近90%的农户极力反对。”陈维菊说,村民们担心种植茶树、果树没有吃的,会饿肚子。安石村大路外村民小组李银是当时极力反对退耕还林的“钉子户”,李银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那时普遍的观点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还是种粮靠谱。

  这种观念严重制约安石村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陈维菊介绍,为及时解决问题,一是根据退耕还林政策,在退耕前2年每亩补助150公斤大米和20元教育卫生费,让农户“手中有粮”,之后14年则补助现金。二是成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领导组,给农户做思想工作,帮群众算清经济账,“种田每亩收入600元,种茶叶,每亩最低2000元。”此外,当时担任该村妇女主任的陈维菊还在全村范围内发动献爱心活动,为不愿意退耕的农户无偿开挖定植塘、种植沟。

  通过以上工作,全村退耕还林得以顺利推进,安石村2002-2003年共退耕2289.1亩。

  退耕还林后,短期内无种植收入是每一户退耕户担心的问题,对此,安石村发展“核桃+茶叶”高效复合种植模式,茶叶3年投产,核桃10年投产,这就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同时,为破解“销售难”的难题,2004年安石村先后引进两家茶叶加工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全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截至2010年,安石村耕地、水田都已种上经济林果,实现全部退耕。目前,全村累计建成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8169亩,人均5.8亩。其中茶叶6664亩,人均2.1亩;泡核桃11000亩,人均3.5亩;果园505亩,人均0.2亩。

  退耕还林工程给安石村群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890万元,其中核桃、茶叶、水果共3757万元,占总收入的76.8%。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是2002年退耕前786元的15倍;特色经济林平均亩产值8600元,是2002年退耕前耕种粮食亩产值300元的28倍;贫困人口从2002年退耕前2756人减少到188人,脱贫2568人。除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很明显,安石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近年来,全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近年来,随着村情的变化,该村又确立“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户一花、一户十棵经济林果树” 的“四个一”的发展思路,着力种好管好“四棵树”,即茶树、核桃树、红花油茶和林果树。按照这一思路,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目前,安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核桃村、茶叶村、水果村,先后被命名为临沧市第一个“茶叶专业村”、 “中国滇红第一村”、 “国家级文明村”、“退耕还林示范基地”等称号,率先走出了一条绿色美村富民之路。

  在安石村大路外村民小组,记者看到,硬化路通到村里,村庄绿树掩映,核桃挂满枝,茶叶吐新芽。村中二层小楼排列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清洁。今年已经61岁的李银,在4年前就建起了楼房,说起起当时退耕还林的固执倔强,他憨笑道,“现在确实要感谢当时指导退耕还林的领导,帮我们开动了脑筋。”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