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水源村的致富梦

07.05.2015  12:38

  有梦便有追求,有追求方能圆梦。凤庆县新华乡水源村村民也在追梦,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逐渐将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
  春末夏初,记者在村支书陈庆茶的陪同下,来到水源村居住海拔最高的七甲自然村,站在村头眺望,满目苍绿,看不到大块裸露着的土地。陈庆茶介绍,过去这里是有名的“苦荞寨”,满山坡种的是苦荞,他们这一代是吃苦荞粑粑长大的,一寨子人穷得叮当响。上世纪90年代初,部分农户在离家较远的山地里种植泡核桃,尝到甜头后一家看着一家种。几年下来,房前屋后,满山苦荞地都变成了核桃林,成了他们的“绿色存折”。如今,42户人家核桃收入户均超过3万元。
  “前几年,核桃树小的时候还在地里栽烟,现在不行了,只能考虑发展林下种植业。”开着皮卡车准备购买魔芋种的村民冯志祥告诉记者,他家种的20亩核桃全部成林,地里不能再种烤烟。他说:“我打算从今年开始逐年种5亩魔芋,以后每年收入至少3万元,加上核桃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与种烟相比,用工量少了,总收入却不会减少。”在七甲,村民们发展产业的观念在悄然转变。
  “水源村有两种气候、两种土质,村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沿江一线布局咖啡、坚果、葡萄等热带产业,像七甲自然村一样的阴凉地区,重点发展魔芋、三七、石斛等林下产业。”陈庆茶说,不论是发展何种产业,始终都要围绕“森林水源”做文章,不得毁了自身最珍贵的品牌和形象。
  养殖业是水源村继核桃产业后的重要增收致富产业,而生态化、庄园化的特色养殖方式又是推动其发展壮大的一张“王牌”。
  设在路口展板上的农庄规划蓝图描绘清晰,顺路而去,记者见到一座镶嵌在绿树丛中的当地传统风格建筑错落有致,走进里面,餐饮楼、办公室、娱乐室、孵化厂房……一个布局合理、清新自然的农庄令人心怡。这个名叫乙农庄的庄园坐落在序科路自然村,农庄主人双有奎告诉记者:“农庄主要搞生态鸡养殖,你们走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里主要供客商休闲和生产鸡苗,养殖是在另外一处,有着上百亩山林,生产出的小鸡能够自己觅食后就在那里放养。从选购鸡种到饲养成长,始终坚持打造原生态品牌。目前,农庄的相关设施基本建好,将开始规模化养殖,计划每年出售2000只鸡。
  “序科路”,由当地彝语译来,意思为森林茂密、鸟兽出没的地方,53户农户拥有8000多亩森林。广袤山林不仅是“天然大氧吧”,而且是一个丰美的大牧场,里面还生长着数十种野生菌及其它珍贵野生药材。然而,一直以来,村民只搞散养,没有把大牧场真正变成“聚宝盆”,不能“靠山吃山”。就在去年初,双有奎开始尝试 “山地鸡”规模化养殖,投资20多万元在自家林地建了养殖基地,并改造老房子建起休闲园。“如果没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就算投入好几倍钱也达不到这个效果。”对于小投入就建成别具特色的农庄,双有奎庆幸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这几天,同是一个自然村的双正邦也正忙着改造盖在山里的羊圈,他也是尝到甜头后才这么做的。去年,他家一次性就出栏40多只山羊,收入将近4万元,目前还存栏85只。在水源村,放养着四五十只山羊的人家不在少数。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发展养殖业,序科路小组全体党员带头设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大户+小户的方式带领村民携手打造生态化养殖基地,打响山货品牌。
  水源有两个自然村靠近小湾电站库区,其中的江右自然村已经全部外迁,剩下的紫云自然村则列入靠后安置规划,规划内的19户农户于去年陆续在村委会附近启动新居建设。“这两个村森林覆盖率较低,却又是生态重点保护区,我们抓住难得的移民好政策,积极配合上级顺利完成了江右自然村的外迁工作。人口迁了,管护留下的山林成了难题。”陈庆茶说,“为此,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商议,最后把留下的土地、山林打捆有偿流转给昆明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协议明确土地只能用于发展生态种植业,山林只能用于发展适度养殖业,而且必须尽好管护山林的责任。”如今,该公司种植的葡萄已经初步成效,山上的植被也越来越好。
  “无论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住的房子和周边的生态,这里的条件比起老家要好多了。” 列入靠后安置规划的李明生一家对现在的居住环境很满意。在安置点建设上,水源村以打造 “森林人家”为核心,突出“”,即不破坏原有良好生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发展产业方面,则强调“退”,也就是逐步退出生产性作物的种植,由常绿经济林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