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减 积极补 促转型——上半年“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

01.08.2016  17:0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被认为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上半年以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地区各行业着力推进,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去“虚胖 降“虚火

  中国经济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凸显。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大,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今年以来,我国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努力去产能、库存“虚胖”,降杠杆“虚火”。

  上半年,我国把“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过剩产能。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压减钢铁产能1亿-1.5亿吨,煤炭化解过剩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其中,今年须完成总任务量的1/3。粗钢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化解过剩产能年度总体目标确定后,随后被分解至各地和央企,并签署了目标责任书,中央奖补资金也已向地方拨付到位。今年4月,央行等部委联合发文,出台了详细的配套政策,强调了“有扶有控”的去产能思路,区分对待“僵尸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对于不符合改革方向的企业和项目控制新增信贷、压缩退出存量信贷;对于符合改革方向的企业,则保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

  1-6月,全国原煤、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7%和1.1%,这是在上年同期原煤下降5.8%、粗钢下降1.3%的基础上的再次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钢铁、煤炭、有色等主要能源原材料行业,利润呈明显恢复性增长。4-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3.5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利润同比增长2.5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8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5.4%,均改变了去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利润下降的局面。从投资增速观察,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的石油加工、化工、建材、有色四大行业增速放缓,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房地产去库存是“重头戏”。上半年,央行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上调公积金存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财政部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实施“营改增”;28个省区市出台去库存相关方案……一系列去库存政策的实施,最终对市场和市场预期产生显著作用,房地产市场需求陆续释放,库存连续下降。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明显减少,从2月末的7.39亿平方米下降到6月末的7.14亿平方米,已连续4个月下降。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9%;商品房销售额4.87亿元,同比增长42.1%。工业企业库存也出现积极变化。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1%。

  “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一旦使用过度,会带来高风险。当前我国债务杠杆主要特点为,虽然总体负债率不高,但企业负债增长迅速;中央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但地方债较重。杠杆主要集中在企业负债和地方政府债务上。上半年,去杠杆也取得一定成效。

  在金融领域,一方面,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和小微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支持;努力盘活不良贷款,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大力发展股权融资,降低企业负债率。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强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

  政府债务方面,一方面通过债务置换将地方政府期限短、利率高的债务置换成期限长、低成本的债务,缓解地方压力;剥离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明晰债务关系;积极推广运用PPP、资产证券化、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后门,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消解存量债务,降低债务风险。

  降成本 补“短板

  近年来,企业的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社会成本等总体偏高,加上用工成本进一步上升,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作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重要一环,降成本有两个重要的着力点:一是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降低企业的各项外部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二是企业自身通过进一步挖潜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内部成本,让企业“精装”上阵。

  今年以来,政府降低了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特别是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出台了实实在在的举措:自3月1日起,央行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营改增”也使得工业企业税负有所减轻,成本下降。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上半年,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平均年利息及费用率约为6.17%,是2012年开展问卷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地方也纷纷出台降成本措施。目前,已有江苏、广东、浙江等27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措施并明确了具体目标,在去年减税降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广东省到2016年底将为全省企业减负约4000亿元。其他省份也有数百亿元到上千亿元的减负。

  企业自身也加快了改革步伐,提高了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建立有效传导市场压力的体制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进一步改革攻坚,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系统性降低成本。

  以上种种措施,使企业降成本取得明显成效。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3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22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4%。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虽然小幅回落,但效益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增长态势,改变了2015年同期利润下滑的局面。

  在补短板方面,重点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弥补民生短板。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解决了一些瓶颈制约问题。1-6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占比提升。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2%,高出全部投资增速14.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1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的投资增长速度更高。比如信息传输业、水利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均超过26%。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获得更多金融支持,弥补了资金不足的短板。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从金融系统获得的资金(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48万亿元,同比多增8949亿元。从结构看,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同比高1.8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短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融资难比上年同期减弱。二季度,全国有7.3%的小微企业认为融资难是本季度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比上年同期显著下降8个百分点。

  此外,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脱贫、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城乡发展、区域协调等方面的民生短板也得到及时弥补。

  改革不放松 精准施对策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宏观经济回暖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将已停工、拟淘汰的生产线恢复生产,对去产能任务形成了新的压力。

  今年3、4月份,钢材价格出现“小阳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月下旬的2100多元/吨,一度飙升至3200多元/吨。本轮钢价上涨也“救活”了一些本可能自然淘汰的企业和产能,对去产能任务形成了新的压力。要看到,当前市场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也并未根本改观,需要引起相关方面高度关注。比如肩负钢铁去产能重任的河北、江苏、山东3个省份,1-5月粗钢产量不降反增,分别同比上涨了0.3%、2.19%和5.47%。

  去库存效果虽然初现端倪,却也暗含隐忧。数据显示,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远远高于销售面积的增长,这意味着房价上涨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新开工面积增速虽然持续回落,但是增量由2015年1-2月份的1.56亿平方米,增加至今年6月底的7.75亿平方米,连续4个月攀升;土地购置面积降幅虽然继续收窄,但是总量由1-2月份的2236万平方米,增加到6月份的9502万平方米。上半年新开工面积比销售面积高出1.32亿平方米。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在去库存,另一方面也在“补库存”。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压力不减反增。数据显示,三四线代表城市商品住宅库存消化时间为13.5个月,在各类城市中仍最高。

  去杠杆是个艰难、长期的过程。近期部分地区楼市价格快速上升的背后就有着杠杆的影子。数据显示,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5.6%,增幅比上年同期大涨15.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0%,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1%。

  降成本在地方遇到的最大阻力仍是各种税费。一些地方打着各种幌子巧立名目,不断制造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规范性的费税,是降低企业隐性成本的一大“顽疾”。

  补短板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城市建设还是注重“面子”大于“里子”,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城市地面建设的快速发展严重不配套。当前南方出现的较大面积洪涝灾害,就凸显了这些短板之患,而且这些短板的欠账在全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

  “三去一降一补”是一项长期任务,下半年,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提高全要素生产、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精准施策,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坚决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促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新台阶。(记者 鄢来雄)

(来源: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7/t20160728_138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