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成为农家“顶梁柱”

12.05.2015  10:48


农机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青睐

近几年,曾经作为典范的农机村在各地已是司空见惯,大量农机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广大农村,农机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缺时,农机成为众多农村家庭的“顶梁柱”,让农民舒展愁眉;在农民劳动强度倍增时,农机成为农民的左膀右臂,把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农业生产节奏不断加快时,农机在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建功,让农事活动不违农时。
农机“”春耕 
  眼下,又到了一年中农民最忙的时候。小春作物收获和大春播种挤在一起,让众多农民忙得不可开交。
  对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下他拉村村民田国林来说,这个大忙季节,虽然农活还是接二连三忙不完,但因为农机的参与,他感到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田国林家的3.2亩洋芋被一分为二,一边由人工收获,男男女女二十多名成年人齐动手;另一边则是农机孤军奋战,一台大拖拉机后面,安装了专为挖洋芋设计的机械装置,把大大小小的洋芋一个个从土里刨了出来。
  结果没有出乎许多人意料,不到半小时,农机便完成了收挖,而人工这边仅完成了一半多的任务。
  在红塔区研和街道贾井社区,农机收获油菜的效率,让当地群众交口称赞。一盏茶功夫,收割机几个来回,一亩多油菜便完成了收获,一袋袋完成脱粒的油菜籽,摆放在田埂上。随后,机械粉碎秸秆还田与土地翻犁同时完成。
  如果说农机应用于小春作物收获还不够普及的话,那么农机完成土地翻犁则相当普遍。无论是种植水稻还是烤烟,都需要先让土地翻个身。
  这个时候,无论进入山区,还是去往坝区,随处都能听到农机的轰鸣声。众多农户操作着自家的小农机在翻挖田地,相当数量的农户则请来大拖拉机,完成这份累人的活计。
  “在这个农家人大忙的时节,全市八万多台微耕机绝大多数纷纷换下橡胶轮,装上了适宜在田地里行走的铁轮子,被派上了大用场。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机服务队,同样进入最活跃的时候。”市农业局农机科科长姚嘉林告诉记者,无论农忙还是平日,农机参与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农村的一种新常态。
农家好帮手
  头顶炎炎烈日,峨山县化念镇凤凰村的刘彩云操作着微耕机,往返翻犁家里刚收了油菜的山地。
  刘彩云一家七口,丈夫、儿子和女儿都在外打工,留守家里的除了她外,还有年逾六旬的公公婆婆及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里的田和地加起来有十多亩,田在河谷中,地在半山上,基本由刘彩云一人在打理。
  作为成千上万小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受益户之一,2014年,刘彩云拿出3000多元钱,加上1000多元补贴资金,让家里增添了一个“劳动力”。
  往年这个时候,刘彩云总为干不完的农活而犯愁。今年,因为有了微耕机帮忙,虽然依然免不了苦累,不过她再也不用为按时完成栽种而苦恼了。
  其实,在玉溪,像刘彩云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据市劳转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前些年,我市农村有3万多名劳动力外出打工,近两年,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一数字虽有所下降,但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并没有停歇。
  在许多山区,众多年轻人不再沿袭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纷纷选择了走出深山,进城谋生。而留守农村的人群,便只剩下儿童、妇女和老人,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壳村”。正因为如此,市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推广站副站长卢超用“613899部队”来表述农村的人口状况。
  儿童、妇女和老人当然难以肩负起田地种植的重担。而进入春耕后,节令不等人,家家户户都有做不完的农活,靠亲友帮忙或换工来完成农活显然不现实。面对劳动力不足的考验,无数家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依靠农机来渡过难关。
  “在我们年轻时,每年这个时候的很多活计,只有男人才干得了,比如挖田,天一亮就开干,太阳落山还归不了家,累得腰弓背驼。村里男人全部出动,从挖完田到可以插秧,差不多要用两个月的时间。用完叉锄后,手心里的老茧比铜钱还要厚。”谷雨刚过,在地里拉着水管给蔬菜浇水的江川县前卫镇小后卫村村民张福江却一点都不会为田里的活计担心,他告诉记者,等秧苗可以移栽时,自家微耕机出动,一亩多水稻田,连犁带耙,半天时间便已足够。
  姚嘉林告诉记者,2005年,我市农机作业面积为58.6万亩,到2014年增至593.3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到48.13%。这组数字所显示出的事实是,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撑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
农村新潮流
  过去的农机示范村,多半是靠政策和资金扶持出来的。如今,普及了农机的村寨比比皆是。
  新平县农机站站长李文华告诉记者,他们曾做过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新平98%的人家都购置了农机。
  据华宁县农机站副站长周佛清介绍,宁州街道阿路本村委会矣那太村130多户人家,只有两三户没有微耕机。
  农机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在分管农机工作的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张春玉看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农民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农民不单农忙时辛苦,就连平时日子也轻松不了。这些年,坝区许多农户每年种五六垡蔬菜,可以想象,他们要付出多少汗水。
  二是农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请一个工每天的花费不少于100元。而使用农机,不仅省力,还能省下不少钱。“一台微耕机一天干十个人的农活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即使请农机来帮忙,费用同人工比也要省一半左右。”据市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推广站站长白家富介绍,农机已广泛用于烤烟、蔬菜、水果以及水稻、油菜、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等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土地翻犁、起垄到机播、机种和机收,农机越来越受农民的欢迎。
  三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生的雪球效应。
  数字显示,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10年间,我市共使用中央购机补贴资金1.62亿元,新增各种农机具89803台,86200户农家从中受益于这项政策,拉动农民农机购置资金3.69亿元。
  “像锄头和桶一样,微耕机和水泵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装备。”张春玉告诉记者,下一步,农业部门将致力于提高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引导农机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拓展,使玉溪农业机械化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