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创办“农文网培学校”七年两千余万群众受益

07.06.2016  17:52
    红绸舞起来,舞步迈起来,村民们一张张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日前,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两碗镇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一群年过花甲的村民正在老师指导下训练健身腰鼓舞。虽说是农忙季节,村民吃过晚饭后还是不约而同地来到两碗镇文化站,有的在文化广场上跳起健身舞,有的走进“农文网培学校”查阅资料,还有的直接当起观众,村民已经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舒缓农忙的疲劳。

      2009年5月19日,云南首创“农文网培学校”。如今,全省共有1384个乡(镇)成立“农文网培学校”,覆盖率达100%;10942个村成立“农文网培分校”,覆盖率达78%;“农文网培学校”共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农文网培学校”主要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海量资源,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文化科技讲座与辅导方式,为农民群众、民办企业职工以及个体工商户提供培训。据了解,起初培训时还要入户组织发动,自从村民尝到培训甜头都争着来。两碗镇文化站站长李声均说,村里涌现出一批文艺骨干和致富带头人;三角村苗族业余文艺队已经走上市里的舞台;新滩村茵红李专业户杨宗术致富后,利用“农文网培学校”平台为老乡传输种植和嫁接技术……“农文网培学校”让乐百姓、富脑袋、鼓腰包成为现实。

      为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结合“农文网培学校”的培训,两碗镇文化站每年编辑出版四期《农民之友》,免费分发到镇辖区内6个村委会和村民手中。这一刊物主要设置“外出务工指南”“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家务农小常识”等内容,现已办刊27期,受到当地百姓欢迎。云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李友仁说,“农文网培学校”早已被百姓认可和接受,这个项目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从最开始单一为农民培训发展到现在与党校、农业部门合作办班,培训内容由农业实用技术拓展到法律维权、保健养生、子女教育等多方面。

      随着“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成熟,2009年至2011年,云南省开始全面推广。2011年7月,文化部把“农文网培学校”列为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楚雄州“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并未一刀切,而是立足实际,紧密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创建起个性化、特色化“农文网培学校”。农牧业基础条件好的“农文网培学校”,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脱贫致富本领;彝族聚集区的“农文网培学校”大力开展彝族刺绣培训,发展刺绣产业,帮助彝族群众发家致富;革命老区依托“农文网培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办“红色文化展览室”。

      禄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邓文富说,“农文网培学校”是农民自己的学校,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开放。针对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文网培学校”结合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定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地方戏剧、农业科普节目等,真正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库中丰富的科技、信息、文化知识资源,联合农技、林业、水务、土地等部门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山林之间、坝塘水域和养殖场地开展现场培训,真正做到“文化育民”服务农民。许多“农文网培学校”与当地农科站等机构合作,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实现了“文化富民”服务农业的目标。

      禄丰县仁兴镇村民陈加清通过“农文网培学校”的学习培训,掌握了烤烟、萝卜套种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产,一年增收2万元。仁兴镇大箐村委会苗族农民张晓英多次参加“农文网培学校”组织的服装加工培训班,目前已在大箐村委会成立民族服装制作营销专业技术协会,带领乡亲们专门从事民族服装制作营销,产品销售到贵州、昭通、文山等地。

      据悉,楚雄州103个乡镇、1099个行政村建起了“农文网培学校”,共投入3386万元。楚雄州文化体育局局长施克沛表示,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建设与乡镇文化站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文化共享工程在农村的服务能力,而且有力提升了文化站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增强了农村文化设施的发展活力和服务能力。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蔡春生说,“农文网培学校”把文化建设与服务“三农”结合起来,使文化在服务“三农”中体现出独特价值,“三农”工作找到了文化抓手:“文化乐民”解决农村的和谐问题,“文化育民”解决农村文明素质提高问题,“文化富民”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是关键,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是有效途径之一,云南将利用好楚雄州“农文网培学校”的示范经验,在全省深入推广。

    中国文化报 通讯员余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