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壮美的民生画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人社事业发展纵览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在水草丰美的八月,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
绿草如茵,绿意盎然,内蒙古大草原各族儿女70年的守望相助,内蒙古经济社会70年的辉煌发展,内蒙古民生保障70年的开拓奋进,也让内蒙古的人社事业描绘出了一幅和广阔草原一样无限壮美的民生画卷。
强基固本抓就业——涵养草原民生事业之根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这句话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尤其贴合实际。在自治区历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人社部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目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城镇就业的渠道明显拓宽,规模不断扩大,为推动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就业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创业创新活力迸发,形成了新的就业渠道和增长点,全区就业形势始终保持总体稳定。
“作为初始创业的农牧民,你认为最应该具备的创业品质是什么?”
“草原创业,你认为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6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业培训课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就业局开课,来参加SYB创业培训的是已经创业或者有创业意愿的转移进城牧民。让记者“惊讶”的是,记者需要通过当地会说蒙古语的工作人员翻译才能知道授课的内容,因为这是一场纯蒙古语课,而且学员手里的《创办你的企业》也是蒙古语教材。
“虽然汉语也能听懂,但很多意思的表达,还是用我们本民族的语言理解更到位一些。”来参加培训的蒙古族牧民娜不其对记者说。
和农牧民创业培训一样,作为边疆省份,内蒙古自治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除了具备全国共有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特色”——服务用蒙古语授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对于蒙古语授课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开辟多种渠道,从就业到创业,不遗余力、不留死角,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内蒙古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承诺更要有真抓实干——自治区在每年的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拿出15%的职位(岗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毕业生。
“定向招录让我实现了从小就有的警察梦。我很感谢政府部门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来自土默特左旗的卓力格图对记者说。
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就业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服务窗口,配备蒙汉兼通的工作人员,专门为蒙古语授课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维护权益等服务。
为了更好地帮助蒙古语授课的大学生成功创业,自治区人社厅还组织专门力量,将创业培训教材翻译成蒙古语,并聘请蒙古族教师授课。
见微知著,从内蒙古自治区对蒙语群众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的精细化设计中可以看出,自治区人社部门是把就业放在了工作的头等大事位置,并不断强基固本,夯实工作基础,涵养好就业这个人社事业的“根基”。
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创业创新活动得到了极大发展。在2013年至2016年4年间,全区共对22.29万人进行创业培训,培训后成功创业18.1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分别完成15.37万人、17.35万人、15.93万人、15.69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保持在1∶3.5以上,体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创业担保贷款发放110.8亿元,年平均发放27.7亿元,有效支持了创业活动的开展。自治区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以来,创业培训、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
草原互联发展社保——激活草原社会保障之源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成立70年来,社会保障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健全的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为保障和发展民生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借“互联网+人社”的东风,自治区人社系统实现了社保信息系统区级大集中,并有力推进了社保卡的广泛应用。
草原的冬天来得早,每年的12月份都是锡林郭勒盟天寒地冻的时节。不出村、不受冻、不跑路就能把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给办理了,这是正蓝旗那日斯图嘎查牧民巴特尔的心愿,而这个心愿如今已轻松实现。
只需把手指轻轻摁在一个掌上计算器一般大的识别设备上,不到半分钟,巴特尔的认证就完成了。
“以前嘎查牧民进行资格认证要到锡林浩特市才能办理,一趟认证来回有上百公里。现在超市里装上了人体生物特征识别设备,通过指静脉识别,让牧民不出村就能认证,这个高科技深受牧民欢迎。”锡林浩特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内蒙古人社厅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9月底,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社保服务村村通。自那时起,自治区所有群众都能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认证服务。
目前,内蒙古全区的群众都可以借助社保卡以及智能POS终端、指静脉认证设备,实现社保信息查询、选档缴费、资格认证、待遇领取、持卡消费“五个不出村”。
内蒙古自治区的“五个不出村”依托的是人社数据区级大集中,自治区的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现在已经扩展到全区所有行政村,初步支撑起了综合柜员、“五个不出村”的人社服务新模式。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在全区行政嘎查村、林场林区、农垦连队建立11203个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点。这一做法不但适合内蒙古地域辽阔、交通成本高的特点,而且也有力促进了人社相关业务的发展。
内蒙古社保信息系统区级大集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自治区政府持续不懈的对社保扩面的努力。也正是因为社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引发了自治区社会保障对“互联网+人社”的渴望。与此同时,内蒙古人社厅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渠道,开通了“人社内蒙古”微信公共服务平台,让群众不仅足不出村,而且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社保业务,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而且还实现了节省“最后一百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及人社部门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社保制度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惠民补贴政策,推动了社保参保覆盖面越来越广,覆盖人数越来越多,有效编牢织密了民生保障网。
截至2017年6月,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65.6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37.18万人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181.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45.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03.9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05.45万人,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登高望远谋划发展——为自治区发展提供民生保障
扩面的同时,提高待遇,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也成为“主旋律”。
在养老保险方面,从2013年起,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五年调整了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先后5次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110元。2016年全年累计为51.7万符合代缴政策的人员代缴了养老保险费。
在医疗保险方面,截至201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420元进一步提高到450元,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5%和75%左右,大病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有效减轻了参保群众医疗负担。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这是2014年1月农历马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时说的一句话。
“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总书记说。
风雨兼程70年,内蒙人社事业也印证和继续践行着“守望”一词的内涵:用心守望好内蒙古民生事业的这一片葱葱绿意,全力为内蒙古自治区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民生保障。(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