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圆桌论坛 当世界遇见美丽云南

21.02.2017  14:37

          背景
        昨日下午,以“开放的中国: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为主题的云南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蓝厅举行,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底蕴、多彩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云系”地方产品在推介活动上得以集中呈现。
        话题
          当世界遇见美丽云南,我们如何让云南魅力、云南表情、云南脉动,都真真切切让世界知道、感受到?本期圆桌论坛,我们一起探讨。
          好故事表达真心意
          刘薇薇
          在外交部举办的云南全球推介活动前夕,脑海中曾无数次回放过这片美丽红土地的一帧帧画面:银苍玉洱,滇池舟帆,光耀梅里,雾缭茶山……然而,待形象片正式公布之时,我发现,所有关于美丽云南的遐想、期待与阐释,都被一个个的小故事具象化了,原先那扑朔缥缈的“云南元素”,最终都安放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中,真切、生动、丰满、有血有肉。
            推介形象片里面,有美国人林登到云南开客栈的故事,有苗族山寨合唱团和外国管风琴师的故事,有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故事,有本土企业自信自强的故事,有一寨两国共饮一江水的故事……这些简短的故事里,有爱,有暖,有希望,有牵挂,有梦想,一切都可见可闻,可感可触,是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每天跃动的日常。
              正如歌声和微笑是通用的世界语言一样,故事也有这般魔力,好故事可带来交往,带来亲近,带来理解,更带来信任。一个个好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人和人性,有了情感和逻辑,有了打动人心的细节,有了清新质朴的言语,才会成为这个浮躁世界里的一股清流,清新拂面,沁人心脾。
              讲好云南故事,实践里有我们一步步探索的印记。比如很多年前,云南开始吸引外界的原因,正在于《五朵金花》《阿诗玛》《孔雀公主》等电影故事带来的影响力;后来,我们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通过绿色植物搭台,一个个香气四溢的故事通过博览会得以向外传递;再后来,我们有了文化使者杨丽萍,有了以原生态唱法艳惊全国的“海菜腔”,有了“哈尼古歌”在米兰世博会的亮相,有了将民间舞蹈跳入英国皇室的南涧跳菜,我们以文化旅游搭桥开路,在引进来走出去的沟通交流中,将“云南故事”融入了艺术表达、民族风物、历史文化,现在看来,这样的探索对于消除隔阂、构建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种软实力,尤其是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高大上、大而全的形象表达似乎已经很难再获得认同,居高临下灌输式的发声姿态也难以赢得人心,传播的主动权已经全面向受众倾斜,传播者更多地处于被选择的处境。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转变话语表达的姿态与方式,既要表达符合国情、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形成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载体和方式。同时,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情感共鸣点,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我们的概念范畴表述,使中外两种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云南的好故事还有很多,真诚欢迎每一个心向云南的你,都来细细挖掘、品味,续写……
            形象识别可再加油
          朱婧
            昨日,外交部在蓝厅举办云南全球推介活动。“国民男神”王毅外长出席并为云南代言,陈豪书记、阮成发省长倾情推介。推介活动是云南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重大机会,云南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好好展示自己,无论是展示成就,还是表达诚意,都应该突出自身特色,打造从内到外的吸引力。
          笔者注意到,此次推介的口号是“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推介形象宣传片也着重表现著名山川、景点,主要元素是自然风光、种质资源、民族风情,突出了资源导向,强化了地域特色。然而,云南虽然资源要素多种多样,特色亮点也是异彩纷呈,但要塑造世界人民眼中更加深刻的云南印象,或许还应该在视觉识别之外,多做行为识别、理念识别的工作。
            比如说,推出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精品”,不妨在延续以往风光美、民族多的形象上,再集中火力突出可看可感的特色。来云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自己在旅游体验中形成了对云南的印象,有人带着“傣族的民居是什么样子”的疑问来到云南,看了《云南印象》的就被民族原生态艺术深深打动;爬上雪山的被大山大河之景所震撼;去了乡间野外的便赞叹当地人的淳朴……
              形象宣传塑造的云南之美与外界访客体验的云南之美,是多元多彩的,有重叠部分,也有不尽相同的部分。风光和民俗可以通过宣传来体现,但是人文、民风、环境怎样给人以触动?这就需要选取最有特色的景点、食物和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名人、百姓、外地人来介绍,从传统形象中提炼特色元素,以人物的讲述承载特色元素,特色才能从纸面上的描述成为人们的认知和记忆,成为与时俱进的地方形象。此次推介活动,播放了云南的宣传片,陈列了特色食物,展示了特色文化,既有云南特有的文化氛围,也突出了个别地区,有点有面,可圈可点。
                同时,以推介活动为契机,可以思考如何通过鲜明的理念和视觉,打造出云南统一的形象特征。在这方面可以导入CIS识别系统的理念,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尝试。云南以旅游为支柱产业,但大部分城市也宜居舒适,在吸引旅游的主导理念下,突出城市现代化成就,塑造适宜旅游也适宜长居的理念。在形象宣传片、宣传语等视觉设计上,字体、色彩,设计标识和实体建筑都应该有所统一,城市吉祥物、标识牌、建筑外观、公共交通工具等尽可能实现色调和风格的和谐搭配,把这一理念运用于形象设计和城市建设,可使宣传形象和实际形象给人以统一的视觉感受。
              塑造具体形象的云南之美,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提升人们对云南的传统印象,这份美丽就会更具有吸引力。
              深度挖掘体验魅力
            龙敏飞
              多年前,笔者第一次去大理时,便对当地的一些民族文化深有感触。当时去的是喜洲古镇正义门南侧的喜韵居,一个体验白族风情的地方。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掐新娘”,一种表达祝福的方式,还有“掐一把喜洋洋,掐两把幸福长,掐掐扭扭闹洞房”的说法……后来,自己娶了白族姑娘,才发现,这样的传统文化已经不复存在。
              在那次大理之行前夕,笔者就曾仔细查阅过许多关于白族风情、民居、习俗等方面的资料,但后来基本上都记不住了,却唯独对“掐新娘”印象深刻。不为别的,就因为了解过、体验过、感觉过。在昨日举办的云南全球推介活动上,云南形象宣传片《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中就提到了美国人林登的故事,他游历四方,却选择在苍山洱海之间安放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他这样做的原因,除了美景之外,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他表示,婚礼、节日、葬礼,天天都会看到,在其他地方,这样的传统文化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因为这些还是活的。这也说到了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体验。
              事实上,早在2003年,《新周刊》就策划了一期云南特辑,名为“体验之都”。当期杂志从经济、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充分揭示出这种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意义。“体验经济”一词,是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吉尔摩二世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从事“体验经济”应当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将取代服务经济。
              虽然“体验经济”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但用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上、用在传承云南之美上同样适合——创造能够使游客参与、值得游客回忆的体验,在笔者看来是传承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享誉海内外的松赞系列精品民宿就开辟了这样一条新路:在这些精品民宿里,你可以放心带着小朋友去山上采松茸,和爱人在雪山溪谷里漫步,和当地藏民一起跳锅庄,一些只能在纪录片里才能看到的场景,在这里都能亲身体验。住在这,游在这,更要体验在这,这样的体验对游客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游客来到云南,除了买纪念品、吃喝玩乐之外,更想探寻的,或许还有云南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若是云南各地能在增强体验感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努力与作为,相信可以更好地推介云南的美丽与魅力。更何况,在体验中传承,还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让高原明珠更璀璨
            余国鹏
            昨日,在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活动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讲述云南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滇池、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的保护工作一再被提及。
            彩云之南,一个个湖泊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高原山地之间,让这片土地更有生气、更加灵动、更有魅力。长期以来,云南大大小小的湖泊塑造了高原美,也丰富了高原美,围绕湖泊而兴的特色产业强了经济、富了人民。守护高原明珠,必须持续进行更有效的治理,才能让人湖关系更和谐,高原明珠才能恒久璀璨。
              云南省地处西南大江大河的上游,境内的高原湖泊是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高原明珠,有着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重要意义。2016年,云南省建立了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和治理的监管责任体系,明确了“政府负责、流域统筹、环保监管、部门尽责、全民参与”的总体架构,在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推进绿色发展上跨出了重要一步。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保护治理高原湖泊,工作重点还是应该落脚在工程项目上。有了科学实际的工程项目,保护治理高原湖泊的工作就有了得力的抓手,各种资源也有了合理协调的作用方式。笔者曾在程海、泸沽湖看到,经过截污工程、面山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污水处理、村庄综合整治等项目,两湖水质情况保持稳定,泸沽湖更是一直保持了Ⅰ类水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规划共安排项目191个,截至2015年,完成(含调试)139个,占72.8%。今后,不断提高资金到位率,设定更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是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改进提升的努力方向。
              高原湖泊既润泽了周边居民,又是无数游客的向往,动员全民参与,是保护治理高原湖泊的关键。河口村是程海边的一个村子,当地人常说“保护了程海,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村里制定了程海保护的“村规民约”,形成了“人人保护人人管”的理念,并在截污、护林等方面切实贯彻了这一理念。长远来看,高原湖泊并非取之不尽的资源,加强对其现状和保护治理重要意义等知识的宣传,让“人人保护人人管”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保护和治理工作,营造更和谐的人湖关系,让高原湖泊更好地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