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制度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下)

04.05.2017  23:31

1毫米的质量供给

——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制度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下)

□  本报记者  杨  蕾

1张菜单:从采购到生产的点滴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编号,只要输入编号,就能查询到这个人的详细身份信息,而且,该编号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与身份证编号一样,每一包棉花也拥有自己的“身份编号”,通过这个号码,可以轻松查询到这包棉花的来龙去脉。

仓单号:DZ201703220065;批号:66007161030;产地:新疆农七师;存放仓库:山东禹城棉麻有限公司;加工单位:奎屯顺裕棉业有限公司;检验机构:河南省纤检局;公检仓库:新疆伊犁州陆德棉麻有限责任公司;加工方式:锯齿……”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官方网站上,你不仅可以查询到任何一批棉花的“身份信息”,而且还能具体查询到每一包棉花的质量指标明细。“XXX号棉包,白棉3级,轧工质量2级,长度29毫米,马克隆值4.5,断裂比强度29.1……”这些质量信息就来自纤检机构的权威检验数据。

从一包棉花到一批棉花,从一个连队到一个农场,从一年到十几年,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身份信息和质量信息汇集成一张巨大的“”,一张棉花数据的信息之网。这张网不仅延伸到棉花的种植、加工,而且延伸到棉花的销售、纱线的生产;不仅为农民、企业提供服务,而且为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提供服务。

有了这么详细的棉花信息和质量指标,我们原料采购部门通过网络,就能查询到需要的棉花,精准地找到这些棉花,通过电子邮件就可以签订购棉合同。”山东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特种纤维分公司经理陈付峰说,现在的原棉采购,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舟船劳顿,甚至远赴新疆去实地挑选棉花。那时候由于只有每批棉花的平均质量指标,不能完全体现每包棉花的质量,棉包与棉包之间的质量差距有时候还挺大,购进的棉花有时候甚至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现在好了,就像按菜单点菜一样,足不出户,在家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可以轻松完成原棉采购。最关键的是,每包棉花的质量数据来自第三方公证检验实验室,我们完全信得过!

公正详细的公检数据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原料采购方式的改变,而且可以让生产配棉方式更加精细化。

配棉师庞密正盯着电脑,编制当天的配棉方案。点开CAS自动配棉应用管理系统的配棉管理项目,进入“配棉方案建立及保存”,在界面的“要求指标”中输入对原棉马值、长度、强力等几个关键质量指标的要求,点击“确定”。系统对仓库中棉包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组合后,很快在“配棉计算”中,自动挑选出了一组原棉,给出了一套配棉组合方案。随后,系统还会自动给出一张配棉领包单和一张棉花排包图。配棉领包单上清楚写明了被选中的每一包棉花的存放位置,便于仓库管理人员找到棉包;棉花排包图则是提供给车间生产人员的,他们依据这张排包图将挑选出来的棉花排放好,便于自动化抓棉机按排包的顺序抓棉后进入生产线。

其实,系统的自动配棉功能早在原料入库环节就已经开始了。在入库时,每包棉花的质量数据就被传送至配棉系统;在接下来的仓储环节,仓库管理员不再按照棉花的来源、批次、时间等标准存放棉包,而是按照每包棉花的关键质量数据进行分类分组存放。

以前人工配棉的时候,担心配出的纱线出现大的色差,质量不稳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使用自动配棉系统4年以来,车间生产的纱线从来没有出现过严重色差等质量问题,心里踏实多了。”有着30多年配棉经验的庞密有着切身体会。

公司经理陈付峰介绍了系统使用前后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传统的原棉检验是用棉企业对每批棉包按10%的比例抽样后进行质量指标检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能准确代表本批原棉所有棉包的质量;现在,由专业的第三方纤检机构在原棉的流通环节对棉包实行逐包检验,每包棉花的质量数据都一目了然。以前,用棉企业只能将一批原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使用,所以就存在某包指标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弊端,致使纱线指标波动较大。现在,自动配棉系统收集了每包原棉的质量指标,再根据指标将一批原棉分成不同的类、组,可根据纱线指标要求调用某批原棉中达到配棉要求的几组原棉,有效地控制了原棉包与包之间的差异。

在愉悦家纺的一张“电脑配棉上机后与人工配棉指标对比表”上,列出了“条干cv%”、“细节-50%”、“粗节+50%”、“棉结+200%”、“强力”、“强力cv%”六项指标采用电脑配棉和人工配棉的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每一项指标电脑配棉的指标标准差均小于人工配棉的指标。由此可见,电脑配棉所纺纱线指标更加稳定。

实践证明,通过原料的精细化使用,使配棉后上机的棉花质量更为稳定,从而保证连续生产的纱线质量更为稳定。所以,当企业要生产高端纱线产品时,一定使用配备自动配棉系统的这条生产线。“我们从原料的质量开始精密把控,让这条生产线生产的纱线色差均匀,产品质量更优异。这套系统依托棉花公证检验大数据,改变了企业的传统配棉方式,降低了用棉成本,帮助我们实现了配棉工艺的转型升级。”陈付峰说。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这样评价棉花公证检验大数据发挥的作用:“棉花质量的大数据服务种植业培育优良品种,助力提高种植的供给质量;服务棉花加工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助力提高皮棉的供给质量;服务纺织企业精细化配比生产,助力提高纺织品的供给质量,这就是以具体产品促整个产业质量提升的生动例证,这就是以大数据应用服务大质量格局的典型案例。

1套数据: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棉花公证检验作为一项国家检验制度,通过逐包检验及时掌握当年棉花的质量状况,数据准确、权威,不仅为推动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为相关职能部门调整棉花产业结构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年,全国连续实施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戛然而止,当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2014年-2016年,国家在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试点工作。这项改革的目的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新疆自治区在最初设计改革方案时,是将棉花种植面积作为发放给农民补贴的依据。因为这样中间环节少,程序简单易懂,也便于核算各地的补贴总额,减少基层工作量。“但是,以土地种植面积为依据进行补贴最大的弊端是会影响棉农提高单产和品质的动力,容易造成‘懒汉式’种棉,不利于棉花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新疆纤检局局长李岩回忆。改革要想真正维护农民利益,就应当考虑棉花产量这个重要因素;改革要想真正做到由市场来决定棉花价格,就应当遵守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不管是产量的准确核算还是质量的严格把关,都离不开棉花的公检。

在新疆自治区最终制定的改革实施方案中,确定了棉花补贴方式采取“面积+产量”的补贴方式。实施方案同时确立了“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的模式,要求专业纤检机构在仓库内对纳入规范监管的棉花进行重量检验,并抽取品质检验样品,在实验室进行棉花品质检验,并将重量检验结果作为核定新疆棉花产量的基础数据。

在2015年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新疆自治区又进一步将2014年的“面积+销售量”的补贴方式调整为主要按照产量来确定补贴额度。

这一调整说明,公检制度在改革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认可,纤检队伍成了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李岩由衷地感慨。

棉花数量的检验为国家发放补贴提供了依据,纤检机构对棉花质量的检验数据同样为目标价格改革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奠定了基础。

中纤局党委书记徐水波动情地说:“这次改革让纤检机构得到了洗礼,使棉花公证检验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心愿就是做好今后的棉花公检工作,因为这是国家使命,这是为我国的棉花产业发展护航。

原定的3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已经结束。在对这3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如此评价:“……供给结构明显优化,新疆优质棉花产量占国内比重由改革前的56%提高至67%,次宜棉区逐步退出生产;棉花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新疆棉花28毫米及以上占比93.5%,比试点前提高18.4个百分点;国家储备棉库存大幅下降,去库存效果明显……产业上下游市场意识增强,农民选择棉种更注重适销对路,轧花厂更注重细分等级,符合纺织需求……”纤检人3年公证检验得出的数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成为制定国家宏观政策的决策依据。

今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通知》,明确从2017年起在新疆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这也意味着,公证检验制度和“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的模式还将继续在新疆的广袤大地发挥作用。

除了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服务,公证检验在为国储棉轮入、轮出服务方面的履职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2001年出台的《条例》规定“国家储备棉的入库、出库,必须经棉花质量公证检验”。多年以来,纤检机构多次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色完成国储棉的公证检验工作。

例如,2010年度棉花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过山车”式的价格走势使棉农、棉花流通企业、棉纺织企业等各棉花市场主体的利益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国家有关部门决定2011-2013年3个棉花年度,连续实行3年的收储政策。3年间总收储量超过1600万吨。其间,抛储出库量约为500多万吨,净入库量超过1000万吨。这些国储棉的入库、出库,都由专业纤检机构提供公证检验。公证检验为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隔3年,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实现棉花产业“去库存”和纺织行业“降成本”“稳增长”任务,有关部门决定自2016年起逐步有序消化国家储备棉库存,将储备规模调整至合理水平。

与以往相比,2015/2016年度国储棉轮出的检验项目、检验模式有很大变化,任务及其艰巨。以往年度国储棉出库只对颜色级和轧工质量这两个指标按照10%的抽样比例进行感官检验,而本次轮出的国储棉,要在库逐批进行重量公证检验,并且逐包取样,送公检实验室进行全项指标的品质公证检验。实行100%公检制度,对提振企业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但比以前10%比例抽样多了10倍的检验量。

尽管这次国储棉轮出检验任务工作量大、检验环节多、时间紧张,但纤检机构连续奋战5个月,完成检验总量278.8万吨,检验数据准确可靠,不仅为实现成交总量265.9万吨创造了有利的质量重量数据条件,更增强了纺织企业购买意愿,提振了国储棉销售市场信心,为实现本年度轮出总量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1支铁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隆冬季节,新疆北部的室外温度降到零下20度以下。在某露天仓储库,白色棉包码成一排排3米多高的大垛,一眼望不到头。

扫描棉包上的条形码,从棉包中抽出一块150g左右的长方形棉样,用带有标签的塑料袋封装,核查样品数量和其随身携带的条形码的一致性,每批次棉包还需按比例进行回潮率测试。扫描、取样、封装、核查、回潮率测试、棉包过秤称重……这样的动作每一位从事现场抽样工作的纤检人每天要反反复复完成几百甚至上千次。

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完成起来却并不容易。200多公斤的棉花被400吨的压力压缩在大约半个立方米的棉包里,捆绑的铅丝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使用插入式回潮测试仪还是从取样口扦取检测棉样,既需要专业技巧,也需要花费巨大的体力。严寒天气下,连用来扫描棉包条码的扫描仪都经常因为寒冷而“死机”。工作人员需要时不时把仪器放进怀里温暖一下,待仪器“苏醒”后,再拿出来继续工作。即使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为了不影响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不能戴手套,在户外工作几分钟,双手就冻僵了。干完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驻地,抽样人员的手常常累得直发抖,连饭碗都端不住,牙刷也拿不稳。

王虹,《中国纤检》杂志记者,2016年冬天,她深入北疆采访当地棉花公检情况。“当我亲眼见到他们的时候,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所有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就像与我同行的中纤局公检一处副处长于斌说的那样:静静地盯着他们做检验,每一个动作都似乎在跟你对话。真的,就只有感动,还能说什么呢?

如果说新疆的监管棉公检让纤检人体验到极寒天气的可怕,那么,夏天内地的国储棉公检现场则让纤检人领受了酷暑的淫威。

青筋暴起的大手在被轧扎整齐的棉包里奋力撕扯,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前一天的大雨加重了天气的闷热,远处鳞次栉比的仓库在蒸腾着的空气里扭曲变形……火辣辣的太阳永远也晒不干贴在身上湿嗒嗒的衣服,晒得黝黑的皮肤衬得棉花更加雪白,在这个除了库房还是库房的检验场地,是检完一包还有一包的棉花。”这是《中国质量报》记者何可在2016年6月底前往天津采访国储棉轮出公检时记录下的现场画面。

为什么这么拼命?张克才告诉记者,每天轮出棉的数量直接影响着郑州棉花交易所的成交价格,如果每天不能轮出计划投放市场的数量,棉花市场价格立刻就会向上波动,直接影响用棉企业成本。

有人用“铁军”来形容这支纤检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抽检现场,也体现在他们用铁一样的纪律和铁一样的技术,十几年如一日,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确保公证检验制度的公信力。

温度:20℃±2;湿度:65%±3,走进纤检系统设立在全国的近百家实验室中的任何一间,温度和湿度指标都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每一包从仓库现场抽样封装的棉花样品都会被送往公检实验室,在这里完成颜色级、轧工质量、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等品质检验。

棉花对环境的温湿度非常敏感,一旦设置在每个房间上方的温湿度探头检测到该房间的温度和湿度超过允差范围,系统将自动停止接受该区域的大容量快速检验仪(HVI)检验结果,保证样品始终在符合要求的温湿度环境中进行检验。

这是中纤局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仪器化公证检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之一。

近百家实验室,400多台HVI仪器,为了保证这个庞大的检验网络检验水平的一致性,中纤局建立了一套内部质量远程数据监控系统。该系统以HVI与计算机系统数据交互为基础,可以实现对各实验室温湿度环境、校准过程、校准检查过程、仪器参数与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计算机指令交互,自动控制实验室的检验过程和数据取舍,从而做到仪器化公证检验过程的全网络监控,保证检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15年新增加的实验室棉花公检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更像是装上了一只只神奇的“质量之眼”,让身在北京的中纤局的管理人员随时都可以监控全国各实验室运行状况,并能监控关键工位人员的操作是否合规。

这套内部质量远程监控系统填补了国际上在大规模棉花检测网络内部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空白,大大提高了检验流程监控管理的效率,为我国独有。

除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管理,中纤局还建立了监督抽验制度。中纤局及省级机构对所管辖的实验室检验后的棉样按照规定比率随机抽取并进行重新检验,通过检验结果的比对,评价实验室检验准确性从而保证各检验机构检验水平一致。

正如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所说,多年以来,纤检已经建立形成了以监督检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为基础的3项基本制度:纤检机构对籽棉收购实施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收购质量保障棉农利益;对企业加工皮棉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提升企业守法生产质量意识;对加工的皮棉包包实施公检,全面监管棉花质量;对纤检机构公检工作质量实行监督抽验,规范纤检机构工作行为。“这一套着眼于事中事后监管、环环相扣的三项基本制度对规范棉花市场秩序、高效配置棉花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棉花的监管到毛绒、茧丝、麻类纤维的监管,从面料到学生服等纤维制品、成品的监管,整个纤检工作的质量元素,已经深度嵌入到促进纤维质量提升、棉花市场价格形成之中。1毫米的长度很短,围绕1毫米的质量供给,中国纤检服务纤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故事还很多……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