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民生在线)

10.03.2015  11:09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民生在线)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8日到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它是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会不会掉队?

 

贫困短板仍较短

产业支撑能力差,增收缓慢,社会托底保障还不到位

7017万贫困人口,12万多个贫困村……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贫困依然面广、程度深,全面小康的贫困短板依然比较短。

贫困地区面临着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四明代表说,怒江州是云南省唯一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机场、无水运的“四无”州市,全州还有1458个自然村未通公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3.25%。他建议,对怒江州这样的特殊困难地区,国家应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立项和资金配套方面给予更大倾斜。

“‘硬件’短板明显,‘软件’基础也很薄弱。”李四明说,贫困地区还普遍面临着以教育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扶贫先扶智”,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人才;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也纳入“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范围。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面临不少困难,产业支撑能力弱,贫困农民文化低、技能差,增收缓慢。社会托底保障政策还不到位,因病返贫、因教返贫等现象比较突出。”重庆市黔江区区委书记杨宏伟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增收能力;增加扶贫贴息贷款,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缓解发展资金瓶颈;加大医保投入,增加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受益比例,减少返贫现象。

贫困地区大多属于生态保护功能区,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不少群众生活贫困,还受到自然灾害威胁。“国家需要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搬迁扶贫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杨宏伟建议,把生态扶贫搬迁提升为国家扶贫战略,加大对搬迁农民集中居住点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在2020年前实现“应搬尽搬”。

甘肃省岷县禾驼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石寿芳代表也建议,扶贫开发必须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在富民产业选择上,既要坚决拒绝危害生态环境的产业,也要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贫困地区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不对等。”李四明建议,通过陡坡耕地退耕、人工造林种草、工程治理等多种途径,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修复力度,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在贫困地区实施差别化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抓紧抓准抓到位

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贫困地区基础差,起点低,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仅靠常规的政策支持,恐怕很难跟上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部队”。

现行的通村公路、移民搬迁、沼气、水利等项目的补助标准,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委员建议,面向贫困地区的这些项目,国家要大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并构建补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尽快突破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

针对贫困地区教育改善问题,杨宏伟建议,出台类似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民生工程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做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户”,尽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外力帮扶很重要,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才是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出路。蔡玲建议,改变对贫困地区的考核机制,把减贫人口规模、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等与地方脱贫减贫相关的指标纳入考核范围,给贫困地区建立脱贫时间表,引导贫困地区凝神聚力主抓扶贫开发。

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富民产业。蔡玲建议国家加力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自身“造血能力”。“国家应在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不仅让其能‘站起来’,而且能‘走得远’。

 

体制机制再完善

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全面小康,不让贫困群众掉队,刻不容缓。政府主导,各级财政加大扶贫投入是现实所需。蔡玲建议,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倍增机制,为实现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扶贫、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扶贫资源,要改变“碎片化”现象,加快形成合力。

社会扶贫潜力很大,要尽快把潜力转化为现实。”杨宏伟建议,完善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落实社会扶贫相关的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加大投入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畅通渠道,更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减贫成效。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推动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方向。杨宏伟说,这个思路很对头,一定要落地生根。首先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加快建设扶贫开发大数据系统,将扶贫措施与贫困户识别结果相衔接;在此基础上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到户到人的“一对一”帮扶机制。

石寿芳介绍,甘肃开展了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双联村联户”行动,这一经验值得推广。目前甘肃已有10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3874个行政村摘掉了贫困帽子,累计减贫430万人。

代表委员们认为,国家加力支持,机制不断创新,更多的扶贫之水真正浇到穷根上,同时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就能加速发展,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出处: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