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这样为奥运布局

31.08.2017  01:36

      天津,中国棒球运动的重镇之一,项目在此地开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以前。8月28日,棒球亮相天津全运会的第一个比赛日,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观众无需组织且大都懂球,位于团泊体育中心的棒球场在国内也算得上数一数二。

      在中国,棒球并不能算是大众项目,因为一度暂别奥运会,在全运会上的命运也曾风雨飘摇。经过多方努力,棒垒球最终得以留在全运会的序列中,成为极少数不对应奥运会设项的“异类”项目。如今,棒垒球重返奥运,在全运赛场上坚持下来的队伍,仿佛又寻回了努力的方向。

      重金牌,更重人气

      由于回归奥运,棒垒球在全运会中的存在变得“名正言顺”,而与棒垒球同时“入奥”的攀岩、三人篮球、轮滑、空手道等项目,也迅速出现在全运会赛场,并已经在大会正式开幕前完成比赛。

      这显然比棒垒球此前能留在全运会中更加合情合理,因为从第一个奥运争光计划1995年出台之后,全运会就开始围绕奥运会设项。所有体育项目都被贴上了“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的标签,只要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意味着更多重视和更大投入,也等于拿到了全运会的“入场券”,比如2013年全运会首次亮相的七人制橄榄球和高尔夫球。

      用全运会杠杆撬动项目发展,调动各方力量为奥运争光计划服务,这样的逻辑仍旧成立。在成为奥运项目后,攀岩就希望借助全运会舞台,开辟全民参与通道,采取跨界、跨项选材模式,冲击东京奥运会奖牌。但与此同时,攀岩等项目更看重进入奥运会和全运会后给项目发展和普及带来的绝佳机会。

      同样,用全运会赛事引导三人篮球的热潮,比在奥运会赛场争金夺银更为现实和迫切。中国篮协三人篮球办公室负责人柴文胜说:“看身体条件,(一些业余球员)估计连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都打不了,现在打出成绩了,就可以让他们试试国家队的比赛,增加一个出口,这样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草根篮球选手加入篮球大家庭。

      求关注,更求发展

      “如果没有全运会,棒球很难扛过这段日子。”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运动管理中心棒球部部长陈旭口中的“这段日子”,就是无缘两届奥运会的8年光阴。在远离奥运会的日子里,棒垒球经历了球队减少、人才流失的低潮,“很多小球员看不到出路,就转到了其他项目”。

      有了奥运会的目标,棒垒球在投入和关注度上无疑将有所提升。在体会过依附全运会的绝望之后,棒垒球也都希望未来的路能更宽些。不久前,垒球国家队为了备战2018年东京奥运会资格赛,参加了美国垒球职业联赛。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旭说:“虽然有全运会备战任务,但各地方队都非常配合,无条件地接受人员抽调,因为大家都非常珍惜垒球重回奥运会的机会。”下个赛季,中国女垒还将继续参加职业联赛,以弥补平时高水平比赛太少的不足,队伍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高球队的影响力和曝光度,以唤起人们对这支球队久远的回忆。

      相比之下,“街头出身”的三人篮球就大众得多,由于简单易行的游戏规则,一直是篮球场上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天津全运会三人篮球决赛规模很大,总共64支队伍来到北京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运动员加上教练员总数接近400人。

      由此可见,体育项目的强弱兴衰,已经不取决于进入全运会的时间长短,群众基础、市场化程度都可以成为极具分量的决定性因素。

      靠体系,更靠社会

      今年,北京棒球队看中了几名年轻球员,但抛出的橄榄枝却遭到了无情拒绝。专业队略显单一枯燥的生活、6000—8000元的工资,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显然缺少吸引力,很多有棒球天赋的球员更愿意选择进入大学深造。由全运会引领的专业体系如果继续选择封闭式发展,很有可能将面临人才枯竭的危机。

      “我们必须要打开大门,迎接各方人才。”陈旭说,“越来越多来自校园和棒球发展中心培养的球员出现在全运会赛场,事实证明,一边读书一边打球的球员,能力并不比专业运动员差。

      在三人篮球赛场,业余选手组成的队伍击败体育系统注册球员组成的球队的比赛场次也并不鲜见,比如在男子青年组决赛,广东东莞麻涌队击败了上海队夺冠。柴文胜介绍,他们正在规划全运会之后三人篮球赛事体系,比如面向草根选手的“我要上奥运,中华大擂台”(暂定名),还准备打造一个让职业球员参加三对三的篮球联赛,多线并举。

      奥运会作为全运会设项的“指挥棒”已经挥舞许久,如今,项目依然紧跟,但发展路径已大不相同,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淡化了以往的专业味道。“奥运项目”曾经是中国体育中代表身价和地位的标签,相信未来,这个标签终将随着改革的深入失去它人为附着的特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