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回顾全运会难忘印记 群众比赛成为最大亮点
天津北方网讯:2017年9月8日,中国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落下帷幕。自4月29日马拉松赛以来,本届全运会共产生417枚金牌,其中在全运会开幕式后的13天内共产生287枚金牌。那么,本届全运会又产生了哪些崭新的变化和难忘的时刻呢?
新增19个群众比赛项目 本届全运会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新增设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是从全运会项目的竞技体育单极发展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双核联动的转变过程。随着19个群众项目圆满落下帷幕,社会各界对群众项目的反响也是极为热烈。在这些比赛中,运动员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年龄最大的已经93岁,人民群众参与全运、享受全运的热情被不断激发起来。“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打破各省份的“金牌竞赛” 本届全运会首次不设立金牌和奖牌排名,各省份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交流合作。在游泳、田径等10个大项上,跨单位组队参赛政策的实施终于成为可能,并且得到了广泛推广。本届全运会,共有279支跨省组合队参赛,涉及870名运动员。在男子4*100米接力赛场上,吴智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这样的世锦赛原班阵容得以在全运会重现。男子场地自行车团体竞速赛中,山东队和浙江队的强强联合更是一举打破了全国纪录。用短跑名将苏炳添的话来说,跨省组队的模式,让所有运动员的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跨省联合组队,一些项目的国家队配队不解散,保障了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一些项目通过自由组合,为国家队集训提供选材经验,提高了比赛的水平和激烈程度。
“充满温情”的一届全运会 本届全运会每一个颁奖台上,获得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们身旁,还多了他们主管教练员的身影,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对这一创举赞不绝口。幕后默默奉献多年的教练员们终于能够来到台上接受欢呼,而承教多年的运动员们也终于有了一个和教练共享荣誉时刻的机会。 此外,本届全运会首次邀请华人华侨运动员参加全运会,这不仅是“全民参与”理念的又一次体现,也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国家温度”。
轮滑冰球等新项目促进人才选拔 本届全运会增设了轮滑冰球、田径游泳青少年组、男子足球城市组等新项目,又根据2020年东京奥运会项目变化情况,先后增设了男子800米自由泳、射箭混合团体等21个小项。 可以说,如今的全运会不止是竞争在当下,更是放眼未来。许多项目的增设,不仅仅是为新的奥运周期备战工作未雨绸缪,更是为长远时期内的人才选拔打下基础。例如轮滑冰球这一项目的增设,正是将目光延伸至将2022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上,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目前冰雪项目选材面单一的劣势,通过全运会的舞台为拓宽选材渠道助力。
新记录的打破和“00后”新人的涌现 本届全运会在射击、举重、自行车、田径、游泳5个项目上,有3人1队4次超4项世界纪录,2人3次超3项亚洲纪录、9人1队11次创11项全国纪录、1人2队3次创3项全国少年纪录。此外,在游泳、乒乓球等十余个项目上,涌现了近二十名希望之星,比如10米台和双人10米台跳水冠军张家齐(13岁),400米、800米和1500米自由泳冠军李冰洁(15岁),少年组游泳4金1银得主王一淳(12岁)等。 这些运动员都是“00后”运动员的优秀代表,虽然这些“明日之星”还有待世界大赛的磨练,但众多崭露头角的年轻运动员也让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周期有了更多期待。
老将们的“最后一战”与赛场告别 魏秋月、陈楠、苗立杰、仲满、朱启南、商春松、张文秀、张培萌、傅海峰、王适娴、王仪涵、赵云蕾……一个个多年以来耳熟能详的名字终于迎来了告别的时刻。这是屡屡涌现出新天才的全运会,也是不断欢送久历赛场老将们的全运会。
一幕幕“最后一战”的不舍,一次次走下赛场的动情泪落,无论老运动员们是否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圆梦,他们都已经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感谢这些老运动员们的付出,祝他们未来的人生新阶段一切顺利。(“津云”—前沿新闻记者侯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