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咖”把脉云南三七如何“绝地重生”(图)

07.05.2015  13:38

无轮作障碍种植实验基地大棚内,三七长势良好

三七粉(左)与三七皂苷(右)

你或许知道三七,但你了解它吗?作为中国传统名贵药材,三七正面临着尴尬和备受冷落的境地,网友“三七,三分熟,七分生”的回答正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在5月6日举行的文山三七产业发展论坛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种植大户把脉三七,就“如何打破困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造就从‘云三七’到‘中国参’的产业发展之路”建言。

价格暴跌

引发潜在危机 亟待转型升级

2012年至2014年,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以每年平均净增10万亩的规模迅猛发展,三七种植盲目跟风现象突出。统计显示,2014年三七产量约为3万吨,2015年预估产量约7万吨,而相比1万吨的年需求量,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导致市场价格暴跌,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以30头三七为例,当前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74元,比2013年下降62%。” 文山州委书记纳杰表示。

价格下跌直接暴露出了三七产业在产业结构、政策支撑、科技创新、品牌影响、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后劲不足。

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已十分迫切。值得一提的是,三七产业园区、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重大支撑项目的建设,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苗乡三七、金华信、高田等一批三七种植基地公司、合作社日趋成熟;云南白药七花公司、云南三七科技等一批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初步建成,国内一大批知名制药企业即将入驻,使三七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不仅具备了条件,也迎来了最佳时机。

源头创新

攻克三七种植轮作障碍难关

要发展好三七产业,种植源头是关键,药材好,药才好。而三七面临的种植难题便是连作障碍。

连作障碍指的是种了三七的地,一般要休整至少10年才能再次种植,如重复种植会造成根腐等病害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有的还可能造成绝收。文山种植三七已有300年历史,可供利用的土壤等资源已非常有限,道地产区无地可种、非道地产区跑马式种植、农残和重金属超标、质量标准无法保障等一系列困扰着三七产业发展。

记者在位于石林的云南三七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研究中心看到,科研团队经过多项无轮作障碍的种植实验,一年期和两年期三七种苗均长势良好。而这项技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带领的团队称作“生态工程系统治理”。

通过构建光温水肥可控现代种植棚、土壤改良、病害及害虫生态治理、科学平衡施肥等方法,成功攻克连作障碍难关。”朱有勇表示,此项技术将可从种植源头杜绝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污染,保障三七安全,同时,全程机械化种植,全自动电脑管理,用户可全程监控成产过程,产品可实现全程追溯。

据悉,下一步文山州砚山县、丘北县还将建设无轮作障碍的三七有机道地种植基地,石林县生态工业区也将打造集科技、体验、教育、文化为一体的三七科技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