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冲刺 兑现脱贫摘帽“军令状”

12.12.2018  09:01

聚焦民生,久久为功。“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从未改变。

易地搬迁安置点高楼林立,一项项“造血”产业如春笋破土,转移就业解决全家温饱,农村危房改造让贫困户“居者有其屋”,一大批以吴国良、张文举、刘军为代表的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将一腔热血洒在云岭大地,脱贫路上交出一份份耀眼成绩单。

今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立足质量导向,着眼精准施策,聚焦提质增效,狠抓作风建设,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按照“两进两出两对接一提升”的工作思路,确保各项任务按标准推进,各类资源有效配置,各种力量协同配合,各块工作有力开展。

当前,全市将在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方面下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加速、全力冲刺,兑现脱贫摘帽“军令状”。

加快易地搬迁进度

把好日子搬来

今年,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的决战攻坚之年,东川区易地搬迁人口数占全市的77.6%。伴随着东川区任务的完成,全市将完成易地搬迁扶贫工作。

截至8月31日,全市已竣工安置住房2408套,寻甸县、禄劝县、嵩明县、富民县、宜良县1367套住房已全部竣工,东川5106套安置房已全部开工建设。

王天芝是东川汤丹镇大地坡村民,10月1日,全家搬进对门山世纪铜城安置点,第二天,就业服务队就找上门来,介绍了一个公益岗位给她。“以前在村里买个菜都要去10多公里外,现在走两步就有农贸市场,非常方便。在小区打扫卫生一个月有800元,工作地点近,下班后能回家带小孙子,搬迁真是把我家的好日子搬来了。”王天芝介绍,之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做了手术花费4000多元,但健康扶贫报销3100元,对于她家来说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门山、起嘎两处是东川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随着搬迁户的有序入住,全区易地搬迁工作也接近尾声。

接下来,全市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督促东川加快各年度安置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争取尽快完工搬迁入住。同时,督促各相关县(区)加大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督促相关县(区)特别是城镇化安置率较高的东川区,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解决生存发展后顾之忧,提高搬迁入住率和群众满意度。

农村危房“七个到位

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

以前,建房在村里是新鲜事,实在是房子破旧到没法住了,就在旁边搭个窝棚,人住在窝棚里,用老房子来关牲畜。”禄劝县乌蒙乡基噜村委会村民段福能清晰记得那些“看天必仰头、观河须弯腰”的苦日子。

今年5月,随着最后一方土被挖掉,基噜进组公路通车,第一车危房改造的材料也运到了安家村小组。沙子进来了,钢筋水泥进来了,房子说盖就盖,新房一点一点盖了起来,建新房在安家村小组再也不是新鲜事。

目前,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建设30227户,开工率108%,已竣工27988户,竣工率99%。

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越来越多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全市将按照精准实施到位、重点改造到位、指导服务到位、监督管理到位、档案管理到位、竣工验收到位、资金兑付到位等“七个到位”目标,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农户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密密麻麻的蜜蜂在巢脾上忙碌着,金黄色的蜜糖已经隐约可见,家住寻甸县河口镇的李兴明心里比蜜还甜。在接触养蜂“甜蜜事业”前,李兴明全家只靠几亩土地过活,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2015年,他通过河口镇“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入合作社,并在去年底领到了首次分红。几年下来,李兴明现已成为拥有43箱蜜蜂的养蜂大户,年收入超过6万元。

因贫施策,“量身定做”扶贫措施,实现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精准扶贫有路径。

通过抓产业,全市在贫困地区大力构建以蔬果花卉、渔牧药材为主的种养结构,大力实施以中药材产业、山地牧业、万亩水果、千亩稻田为主的“一县一示范”工程,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507个,在172个贫困村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新模式。

下一步,全市将围绕“脱贫攻坚高质量,增收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精准脱贫,全面实施“菜单式”产业增收,做大做强“粮烟果畜药花菜”七大农产品,深入推进“一县一示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增收有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进步,科技帮扶有对象、政策扶持有突破、市场对接有渠道,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目标。(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