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研讨会综述

22.12.2017  00:38

12月8日,云南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理论研讨会之六,由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院和高校的11位经济研究专家学者,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题,立足云南经济发展的实际,就深化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大部署的认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会者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面对全球经济的新动态、国际分工的新格局、技术革命的新趋势、国内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刘富华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四个特点:一是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强调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强调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四是强调制度作用,以优化个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需要刺激需求,长期则需着力改革,兼顾供给和需求做好“加减乘除”。云南要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以特色产业创新引领发展,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以积极“走出去”加快构架外向型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指出,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已经实现经济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重点和多项举措,就是要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首席教授钟昌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两手合力论”,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创新意义,旨在追求市场和政府两大创新。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王敏指出,解决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作为起点和重要突破口。要清晰定位财政职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从现代财政制度、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三大制度层面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首席教授龚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其中,新常态是新时代在经济学领域的表述,新时代(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内经济发展战略,而新时代(新常态)下的“一带一路”则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共商共建共享倡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新战略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热点。云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宏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化解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延长土地承包期、“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三农”队伍建设等新要求新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向和发展路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兴旺、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乡风文明、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保障治理有效、以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生活富裕,打造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的“升级版”。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学术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通过创新推动农村振兴。一是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把创新行动当成工作的抓手,在坚持和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尽快制定完善农村的创新政策并强力推行实施。二是去除制度藩篱,为农村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减少资源优化组合的障碍,促进创意的生产。三是导入全面创新的最新理念,实现农村创新政策的战略转型。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实现由“技术主导”向全面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转型。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主体作用。对农民的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改变以往“自上而下”为主的推广模式,注重推动“乡土创新”。五是多方整合资源,实施协同创新。鼓励农民与知识组织或个人、消费者尤其是城市消费者、其他各种资源的拥有者建立创新联盟,实现高效协同创新。六是培育潜在创新领袖。把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成果显著、对周边农民具有积极带动作用的农户纳入培养对象。七是精心选择推广先进的、具有市场潜力的新技术。积极主动为农民寻找、选择适用面广、经济效益显著的适用技术并予以推广。

加快建设云南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时代云南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突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紧密结合云南的实际,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就云南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工贸处处长李庆珍指出,云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充分认识面临的难点和着力的重点。一是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还比较重;二是产业结构不优,比如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非烟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非公经济发展不足;三是转换增长动力不足,新兴产业还在培育当中,支撑力量还不显著,新旧动能转换缓慢。四是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发展面临现实困难和问题。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胜也对新时代云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给出自己的回答。一是构造“迭代”型的工业体系。强化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做好、做足工业经济的“加法与减法”,构造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迭代”型工业体系。二是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重塑“增长极”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观念,夯实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增长极,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三是补足供给与需求的“缺口”。突出精准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与供给质量,补足全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四是深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创新,释放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五是构造创新发展的新型动力机制。从战略高度认识“调动各级精英阶层的积极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积极构造创新发展的新型动力机制。

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时,强调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宣宜指出,近年来云南对外贸易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实力不断增强,新增长点、新动能逐步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丰富,自由贸易港建设初见成效,“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云南的辐射能力。云南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促进云南对外贸易发展。一是实现出口加工贸易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加工贸易额;二是坚持多元化市场战略,保持外贸出口创新发展;三是逐步培养新业态,增强新动能;四是转变原来的外贸增长方式;五是建立和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六是掌握新技术,提高贸易手段;七是弃虚投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余泳从“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如何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进行分析,指出近年来云南对外开放的增长速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结构性、比重性、地域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应该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强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发挥“内引外联”重要功能,积极开展陆海联动,深入落实对内和对外两个开放,重新定位对外开放工作核心任务,分别从宏观区域差异化布局、中观支撑平台建设、微观企业结构优化与模式升级这三个层面,全力推进形成云南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破”“立”“降”
  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改委
习近平论述经济工作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8日在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