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党的光辉历史 谱写云南新的篇章

01.07.2016  14:58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

95年前,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启程,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宏伟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伟大复兴,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一、回顾历史,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铸就辉煌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云南一批共产主义先驱参加了传播马列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云南籍学生王复生、王有德为19个发起人之一。张伯简撰写的《社会进化简史》,是国内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之一,被毛泽东誉为“人民需要的书,革命需要的书”。施滉于1924年赴美国留学,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首任书记。1922年至1925年,王复生、王德三先后到陕北开展建党活动,为党培养了一批重要干部。在建党伟业中,早期云南共产主义先驱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印迹。

1926年11月7日,李鑫在昆明市平政街节孝巷主持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诞生,标志着共产党将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的云南,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伟大时代。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云南特支建立后,就以战斗的姿态活跃在云南政治舞台上,于1927年2月策动“二六”政变,推翻了唐继尧在云南的统治。同年3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委员会。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在大会讨论政治报告时,云南省临委书记王德三明确提出应当使党群众化才能够完成中国的革命的重要见解和建议,将云南地方党组织的声音带上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10月13日,在蒙自查尼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形成《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这是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唯一一次党代表大会。1930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成立,加强了对云南革命斗争的领导,进行了武装暴动的尝试,极大地震慑了反动统治集团,在全省各族人民中播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火种。同年,中共云南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省委主要领导人王德三、张经辰、刘平楷、李国柱、吴澄英勇就义,云南各地的党组织和党员失去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

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分别经过云南,两路红军在云南人民的帮助下先后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威信县召开扎西会议,完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红军长征的鼓舞下,1935年11月中共云南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重新恢复,失散各地的共产党员重新集合在党的光辉旗帜下投入新的斗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推动云南社会各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国民党云南省政府派出滇军奔赴抗战前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省民众餐风饮露修通滇缅公路,支撑和维系了中国抗战命脉,各族群众“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以多年积谷供养了100多万迁滇军民,以一方水土养育了西南联大等迁滇高校,倾全省之力支援滇西抗战,以地瘠民贫之力孕育了赢取抗战胜利之深厚伟力和历史生机。

抗战胜利后,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危急时刻,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云南人民掀起了“一二·一”运动等影响全国的城市爱国民主运动,揭开了第二条战线的序幕,有力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按照“配合反攻形势,发动第二战场”的方针,开展反蒋武装斗争,扩大游击根据地。经过党的长期深入的统战工作,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率部起义。在“边纵”的配合下,我野战军发起滇南战役,取得了追歼逃敌的胜利。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中共云南省委成立。从1926年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成立至云南解放的24年革命斗争,成为云南地方党组织的一部不屈奋斗的英雄史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各族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代的大幕,贯彻中共中央“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从1953年开始,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针,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按照党的八大提出的富于创造精神的新方针和设想,中国共产党把目光投向了如何探索与选择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党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民主改革的新路。1951年,中共云南省委以“慎重稳进”的方针,用和平、渐进的方法,先期进行内地坝区土地改革、内地山区土地改革,之后在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一系列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工作方针和改革方式,提出在幅度上要稳妥、在政策上要从宽、在时间上要从长,并提出“反左不反右”、“讲团结不讲斗争”的口号,稳步实行“缓冲区”土地改革、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使边疆少数民族不仅实现了经济翻身,还实现了政治翻身,“印把子、刀把子、枪杆子”开始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这场云南历史上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中的成功范例。

云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实践探索历程。中共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云南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决心。从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发,云南各族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为先导,致力于改革开放的启动和目标探索,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以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协作为发展两翼,全面迈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步伐;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构建,以夯实农业基础为支撑,以培育群体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向纵深全面推进;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整体推进改革开放为出发点,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支撑点,以开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为着力点,以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推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在改革创新大潮中,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有云南特色的发展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云南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全面迈出了改革的步伐,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果断决策,因地制宜地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培植优势产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培育起烟、糖、茶、胶等轻工原料基地,围绕原料发展轻工生产,奠定了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烟草产业迅猛崛起,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到20世纪90年代,着力培植烟草、矿产、旅游、电力、生物资源五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继“两烟”之后云南最具资源优势、最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

云南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党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篇章。云南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国有企业到集体企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全面推进。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商品统购统销制度,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调节机制,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