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云南跨越发展 昆明不负厚望

17.01.2017  13:04

  编者按   省第十次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陈豪专门参加昆明代表团分组讨论,希望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当好创新驱动的新引擎、成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要求昆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祖国西南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对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把陈豪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让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昆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此,本期理论版就陈豪同志的指示精神组织撰写一组理论文章,以期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昆明未来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式的理解与落实。

   当好云南发展的“火车头

  陈豪同志在参加省第十次党代会昆明市代表团分团审议时指出,昆明市作为云南省“长子”,要奋勇争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这个论断切中了昆明乃至云南当今发展的核心因素和角色定位。昆明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就是应该做好全省发展的“火车头”,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抓好改革发展的机遇,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之际,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独特区位,令昆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云南省各州市树立起发展的标杆,让“火车头”的巨大动力,拉动全省稳步全面发展。

  当好云南发展的“火车头”,要放眼全国、定位南亚东南亚,以强大的经济驱动力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门户,区位的优势令开放成为了云南省发展的主题,昆明要实现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必然应当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偏废任何一方。而昆明地处云南核心腹地,拥有辐射全云南的交通网络,也占有全省最优质的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资源,因此,昆明在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让自己在成为国内外桥梁的同时,更要令自己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枢纽,在自身发展上有着先人一步的优势的同时,更要以强大的号召力来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稳健、协调发展。

  当好云南发展的“火车头”,要立足现实、注重克服不足点,以不断的经验总结来鞭策全省反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各种问题。昆明要成为云南发展的急先锋,也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阻力和约束,尤其是生态问题、贫困问题、腐败问题等。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检讨反思,才能“启发”云南各地均以此为标准,来正视与克服各自的问题和不足,以更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规划,以更脚踏实地的作风来发展,以更兢兢业业的心态来工作。昆明应以此来不断鞭策督促全省各州县的反思,在发展中有问题、有错误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克服问题纠正错误的方法,以及避免下一次发生类似情况的预见性和经验总结。

  当好云南发展的“火车头”,要奋勇争先、加快改革的步伐,以更高的定位规划来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的除旧与革新。云南省地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中东部的省份,其中,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改革,首先应当是人的思想的改革,不将人的思想中那些落后的成分去除了,则无法接纳新的、正确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昆明作为云南省会,作为云南发展的龙头,也应当在改革方面奋勇争先,在创新方面敢为人先,在目标定位方面一马当先,正如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有昆明的思想解放了,云南其他州市的思想才敢解放,只有昆明的改革加快了,云南其他州市的改革才能推动。

  当好云南发展的“火车头”,要关注作风、树立新风政风,以淳正的干部队伍来促进全省全方位发展更上新台阶。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更是党建工作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航者、践行者和指路人,只有党的队伍纯洁了,我们的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党的队伍先进了,我们的发展才能有强大的后劲。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出现了违纪违法问题,给昆明市的发展造成阻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必须严抓昆明市干部队伍建设,清明政治生态,必须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严肃解决,以星星之火燎原整个云南省的党风政风,以局部的改变推动全省的进步。

  昆明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改革发展的既有成果,也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只要在发展中坚定信念和信心,就必然能够取得发展的硕果,为全云南的发展注入强心剂,成为真正的龙头,最终实现全省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朱静雅(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教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当好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当好创新驱动新引擎,使“新经济”成为昆明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既是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战略选择,也是昆明经济实现脱胎换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昆明市在抓好常规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创新引领、动能转换,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努力探索,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冲击。在“创新”这个强大动力的引领下,昆明经济发展正逐渐走出一条企稳、回升的“暖色曲线”。

  当好创新驱动新引擎是昆明在这一轮深化改革中的战略选择。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的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在新常态下,过去依靠资源能耗的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寻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对比传统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等传统要素,“新经济”则主要依托创新和智力,其实质就是创新型经济,核心要义就是创新驱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遵循的是东部带动西部、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老路子。但在“新经济”时代,身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昆明,获得了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的战略机遇。

  当好创新驱动新引擎是昆明经济实现脱胎换骨的根本途径。通过发展“新经济”,昆明经济正逐步实现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行的新格局。

  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此,昆明提出“188”重点产业发展计划,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2016年,昆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193.84亿元增加值,占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的45%。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871文化创意工厂等一批老旧生活区和工业园,正借助创新动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转换产业,而是要通过传统产业加上现代智能的创新思路,更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此,昆明提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烟草、冶金、能源、建材、石油和化工、建筑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通过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从单纯的卖产品逐步走向卖研发、卖服务,利润率表现亮眼。去年前11个月,昆明市非烟工业增加值增长8.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同时烟草制品业降幅进一步收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8%。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正是创新的力量带动昆明经济结构深度优化的结果。

  近年来,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大数据、“”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为昆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蓄新动能。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浪潮,昆明提出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发展,促进“互联网+”与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以及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政策组合拳的有效指引下,本土企业纷纷跑步进场。仅云南冶金集团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的“阳光采购平台”,采购项目总数就达了17220项,新技术有效地打破了本土企业间的“信息孤岛”,老产业有了新绝活。

  在刚刚出台的《昆明市2017年经济工作开门红实施方案》中,昆明市敲定了2017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昆明正牢牢把握“改革”这个强大动力,以创新统领全局,推动昆明经济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为把昆明建设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奋力前行。

  溪 瀛(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成为人才聚集的新高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今后五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昆明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方面取得佳绩,并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关键在于依据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积极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创新聚才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显而易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才,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根本前提。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但“勇夫”也会因“重奖”而走,因此真正需要的是搭建一个有力的人才引进平台,大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给予人才足够的物质保障,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所有的人才有一份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待遇;二是灵活育才,除了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每一位人才在他自己最合适的岗位上,更应有一个孵化机制,可以让人才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成长;三是不能缺少对人才的精神关怀,不管是在制度安排方面,抑或具体的工作实践方面,都应让人才感到浓浓的善意和真情,让人才的心留下来,然后在本地扎根,最后开花结果。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当有了一只庞大的人才储备队伍,怎么“优中择优”就是接下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的确,“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当然是德行,但也不能忽视才能,毕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正如三国时期刘邵在《人物志》中曾提出“德才兼备,聪明平淡”的识人选人原则,德与才虽有先后,但没有偏重,二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选人用人应以党的事业为原则,选用那些真正“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最终能够“干成事”的干部,决不能拉山头,搞小圈子、小团体,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问题突出,人才评价方式单一化、简单化,不注重真才实学,却偏向于以学历、职称、资历等论高低,最终让真正的人才难有成就感、获得感。因此,一方面,应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政府真正该做的是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破除制度壁垒,让人才和用人主体等各市场主体都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只要“程序正义”,人才就可以自由流通,实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人才评价机制应该多元化,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尽快改革当前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中明显的问题。

  总之,人才是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唯有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然后在各级党委的带领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优化人才流动配置、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释放人才最大效能,实现人才最大价值,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

  祝 岛(作者为在读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要求与部署,在加快建设昆明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要走好我们的新长征路,把昆明建设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学会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就必须学会善于克难,勇于创新,做到敢闯、敢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环境,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一、增强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务实精神与责任心,为实现宏伟蓝图提升内动力

  既然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那么发展目标就应催人奋进,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有好的思路、好的决策,还要有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才能出成绩,见成效。一些干部往往是对一些问题看得很准,思路也很清晰,举措也很有针对性,但成效却不大,关键的原因是抓落实不够,造成好的决策、政策没有执行到位,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作风建设上一定要强调狠抓落实,努力形成“说了定、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的良好氛围,对确定的目标、议定的事项、明确的重点,要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务求实效。要强化领导责任,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既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也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把握机遇,增强责任,激发动力、赶超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昆明前进步伐。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用好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代表的理论成果,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三、领导干部要善于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做到敢闯、敢试

  当前,发展竞争的态势空前激烈,谁要是松一松,缓一缓,谁就会失去机遇;谁要是不拼一拼,搏一搏,谁就会落后。解放思想就是要体现在胸怀大志,目光高远,成就一流业绩的气魄上;体现在敢于实施大手笔、敢于谋求超常规发展、敢于走在前列的胆识上,这应该成为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共识,并付之于行动,付之于实践。整顿作风说到底就是要使昆明或者说整个云南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应用新的理念、新的眼光、新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标准和目标要求,勇于革除唯书、唯上的教条做法,敢于冲破束缚发展的本位思想和墨守成规的守旧思想,善于做“结合”的文章、“试验”的文章、“创新”的文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加快科学发展意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真正为昆明市、为整个云南起好带头作用。李祉瑶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

   把昆明建成亮丽明珠

  2016年12月20日,陈豪同志在参加省第十次党代会昆明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把昆明建设成为祖国西南一颗最亮丽的明珠。要贯彻落实陈豪同志的指示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觉站在时代最前沿,开拓视野、放宽胸怀、改进作风,而且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和创新作为。

  加强昆明环境建设 让昆明生态“”起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昆明的特色和优势,是昆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将昆明建成祖国西南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就必须加强昆明生态环境建设,让昆明生态环境“”起来,一是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二是要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三是要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综合利用行政、法律以及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手段,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取得突破性成效,使滇池成为生态之湖、人文之湖、希望之湖。四是要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昆明独特的山水环境优势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体现特色,突出优势,尊重规律,顺应民意,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让昆明的“眼睛”真正“”起来,让昆明的自然生态真正“”起来。

  推动昆明文化大繁荣 让昆明文化“”起来

  推动昆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昆明的文化真正“”起来,一是要弘扬昆明传统文化,增强昆明文化自信。昆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弘扬昆明传统文化,尤其是弘扬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边疆异域文化等等,做到古为今用,为昆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丰富滋养,为昆明争当祖国西南最亮丽的明珠提供历史方位。二是张扬昆明特色文化,突出昆明文化个性。在昆明文化形成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交锋、交融,既保留自身特色,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特色的多元统一体,构成了昆明文化的特色。张扬昆明特色文化,就是要进一步发扬包容和谐的团结精神;让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多元共生、相得益彰。三是加强文化硬件建设,提升昆明文化品质。加强昆明传统文化硬件建设,是推动昆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尤其是要加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镇名村等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深挖、梳理各地民族民俗等民族文化,传承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以此彰显昆明文化名城魅力。四是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统筹方方面面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两个文化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开放载体、文化骨干企业、文化贸易平台,讲好昆明故事,提升昆明文化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昆明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推动昆明治理现代化 让昆明社会“”起来

  提高昆明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昆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昆明争当祖国西南最亮丽明珠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城市治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通过实施“城市治理+”战略,促进城市治理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治理和服务效率。二是要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促进昆明市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积极作为、创新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顺,努力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引领和标杆。三是要牢固树立“高铁时代”意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昆明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发挥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以“五网”建设为依托,以着力打造“一个枢纽”为抓手,切实把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四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追求,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全力脱贫,办好实事,注重实效,增进福祉,持续提升昆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