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仁寿门:沧桑古城门六百年风雨路

25.05.2016  10:34

2005年仁寿门成为保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寿门是附近居民必经的通道

    和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一样,保山城自唐天宝二年建城以来,如今已历时一千多载。特别是在631年前明洪武十八年扩建城池改为砖石砌筑后,又历经明清两朝多次的改善修筑,保山城成为了当时雄踞一方的戍边重镇,并形成了72条街、82道巷和8道城门的典型的古建筑风格。数百年沧桑后,当年别具一格的保山城中古老的城市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仅留下了僻居太保山西北角的仁寿门还能让人从一窥中去探知古城的全貌。

    然而,就是这个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城门——仁寿门,它一直作为当地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和当地人的生活已融为了一体,甚至城门洞上也成为民居的菜地。也因此,古城门的修缮面临各种难题,让当地文物部门犯愁。近日,当地社区从修路开始入手他们的保护梦想……

    历史

    永昌府八道城门之一

    保山城,南诏王皮逻阁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始建土城。是云南省创建时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之一。“在唐代时期,永昌城(保山)面向缅甸、印度进行开放交流,印度的3名佛教大师来到这里,带来了佛教文化。”保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耿德铭说,“那个时期,这里就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往来的各国使节都要在这里献舞乐,可见她的繁华程度。

    他介绍说,永昌城内分布着很多经纬分明、规整舒展的街道、巷子。这些街道以正阳路、保岫路为轴线,形成一个南北、东西互相交叉的“”字大街,再分成许多小“”字街,呈“”字、“”字形延伸扩展非常整齐、规范。街道两旁溪流环绕,一年四季水声潺潺。永昌城内素有72条街、82条巷之说。由于古城形式仿金陵而建,街道纵横交错,整齐规范与金陵相类,加上居民多数是明初从南京迁到这里的,很多人继续保持着南京一带的方言和风俗习惯,故永昌府城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小南京”。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李观改土城为砖石城墙。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胡渊扩建城池,罗太保山于内,仿金陵(南京)城包钟山。城墙总长13里14步,城墙高二丈二尺,城墙外层为砖石砌筑。设城门八道,升阳门(东门)、镇南门、龙泉门、安定门、永镇门、仁寿门、通华门(小北门)、拱北门(大北门)。现在,唯一仅存的就是仁寿门。

    记忆

    儿时看城门雄伟高大

    在今年78岁的姚光武记忆中,仁寿门是他小时一直仰望的,雄伟高大。姚光武是保山针织厂的一名退休职工,他说保山城以前有八道城门,其中镇南门和升阳门最为雄壮。“听老辈子介绍,那时的仁寿门虽然比不上镇南门,但也有两层漂亮的城楼,门洞内还有一道厚重的木制大门,沿着太保山脚往西面向上延伸是有名的御笔勾,向东一直到小北门(原通华门)都有一排厚厚的城墙,往北出城后还有一条护城河(现仁寿门河),上面建有一道小桥直通仁寿门。

    由于历年多战乱,仁寿门上的城楼后期开始坍塌。1944年5月4日,日本飞机来轰炸保山,其中一颗就在紧靠城门洞的南侧(现税务局宿舍)发生爆炸。“炸弹爆炸后对城楼造成了直接影响,城楼发生开裂和坍塌,这之后为了安全,当时的政府就组织人来将城楼拆除,后来形成了一片空地。

    今年73岁的王荣顺一家就住在仁寿门附近,在他的印象中,仁寿门自小就是他和儿时伙伴们玩耍的乐园。“小伙伴们经常在城门洞上的空地玩打仗和滚铁环的游戏。仁寿门城楼厚度有20多米,城楼拆毁后,城楼上还留有一块写着仁寿门篆字的石匾和一块插旗杆的甲杆石。”老人回忆,本来仁寿门一直是附近居民出行的一条通道,后来附近成立了蔬菜大队,仁寿门就被堵起来用作仓库,储存一些副食品。当时蔬菜大队和很多山区乡镇都有业务往来,经常会有一些马帮进城来驮运货物。后来,为了方便马帮住宿也为了积肥,蔬菜大队就将城门洞改成了马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马店撤销后,仁寿门才又恢复了通行。“保山城的其他城门都被拆毁了,只有仁寿门被保留下来,我想曾被用作仓库和马店也许就是仁寿门有幸被保存下来的一个原因吧。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