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经济预判:防通缩+保增长

28.02.2015  19:05
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在2015年仍像往年那样实现"软着陆"吗?也许7%-7.5%的GDP增速预期已给出答案,但又不尽然。

在经济观察报向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发放的《2015年宏观经济调查问卷》中,四成受访者持悲观态度,称中国经济增速还会出现回落,33%的受访者表示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国金证券21.00+1.216.11%华泰证券22.98+0.000.00%乐观,称经济增速平稳。

与之对应,近五成受访者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继续"小幅放缓";四成观点认为"前低后高"。

有别过去,近期经济数据暗示通缩阴影开始笼罩中国。也许可以用"通缩风险、增速回落、地方债务隐忧、深化改革"等关键词勾画201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

目前定义中国经济通缩为时尚早,但无论是看反映食品型第一产业和服务型第三产业之价格变化的CPI,还是看反映第二产业制造业之价格变化的PPI,均不乐观。结合二者判定中国经济通缩与否,或更具现实意义。

防通缩+保增长

像往年一样,2015年又是一个开局不太好的年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跌至0.8%,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为-4.3%,连续35个月负增长。尽管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总指数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8,但仍属较低水平。"2015年1月PMI较经济周期中显著下行的年份表现好,反映经济向下空间收窄,正走向触底回稳的途中;"国金证券的研报如此解释。不过,"这仍属低环比基数、低库存水平推动而出现的波动,回升动能不足。"

而汇丰2月PMI初值为50.1,1月终值为49.7,预期49.5。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就此解读称,尽管制造业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微幅改善,但国内经济活动可能维持低迷,且外部需求存不确定性,需推出更多宽松政策以防止增长进一步下滑。

在问卷调查中,近五成经济学家预测2015年上半年PMI值在50%~51%之间,认为49%~50%的观点占四成;持PMI值为51%以上的观点占比仅6%,这昭示市场对经济走势偏悲观。

令人诧异的是,87%的受访者认为,2015年CPI上涨2%以下,持上涨2%~2.5%的观点占比仅13%。六成经济学家认为,PPI下降2%以上;认为下降1%~2%的观点占四成。CPI更多反映第一产业和服务型第三产业之价格变化,PPI则反映第二产业制造业之价格变化;后者事实上已是长期负增长,如果两者结合起来看,中国恐面临较大的通缩风险。

中国首次通缩出现在1998-2002年,当时是"双缩"局面,CPI和PPI均呈负增长。

事隔近13年,通缩阴霾袭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看来,当前中国经济通缩属于比较复杂的"混合性通缩",有供给端因素,也有需求端因素。"要科学区分哪些是‘好通缩’(如能源成本下降等),哪些是‘坏通缩’(如资产负债表衰退等)"。

尽管截止目前的经济数据表现欠佳,但六成经济学家预测2015年全年GDP增长率达到7%~7.5%,33%的观点认为7%,仅7%的观点认为7%以下。而2014年宏观问卷调查者中,GDP增长在7.5%与7%~7.5%的观点各占4成;契合2014年7.4%的实际GDP增速。

问卷中,近七成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房价将下跌5%以内,两成观点认为下跌5%以上。但华泰证券首度经济学家俞平康认为分化加剧,一二线城市仍上涨,三四线城市会下跌。

全球经济形势方面,众经济学家们的态度一致。八成受访者认为,继续分化,美国一枝独秀,其他经济体缓慢而行。13%的观点认为,不确定性较大,复苏态缓慢,处在寻找方向的关键时期。

不过,有66%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美国经济逐渐向好"。13%的观点认为是"欧洲、日本复苏可能遇挫",仅7%的观点认为是"新兴市场整体增长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受访者对"中国2015年哪些领域的改革会有突破"(多选项)甚为踊跃。我们列出的十大选项中,无一空项。具体看,有八成受访者认为是"财税体制"与"国企改革"、"A股注册制";"金融领域如正式推出存保制度"、"地方融资体制"的占比为67%;"自贸区扩容"占40%;"推进房产税改革"占20%等。

若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那么2015年则是改革关键年。

虽然2015年中国经济的上空笼罩着通缩乌云,但这一年的宏观经济主导因素同样将是"政策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仍有待于改革红利助力。

潜在风险

当然,改革红利的释放并非一蹴而就。2015年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觑。有市场观点甚至认为今年或是经济最坏的一年。

2015年,在我们列出的十大中国当前面临潜在经济风险选项中,最让经济学家们担忧的是"地方债务问题"和"通缩",占比分别为67%与53%。其他依次是"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贫富差距"、"房地产深度调整";而"影子银行风险"、"民营企业萎缩"、"流动性"堰塞湖"、"信用债风险"略次,权重占比均为27%。似乎经济学家们并不太担心"人民币贬值"与"失业问题",二者权重占比13%。

至于货币宽松政策方面,六成经济学家认为"适度宽松",四成认为"稳健灵活,定向调控"。73%的观点认为降息一次,20%的观点认为降息两次,降息三次的观点仅7%。近七成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次,下调1次与不调整的观点占比均为13%。

其实,中国央行已打开降息(2014年11月)与降准(2015年2月)的窗口。那么,2015年降息的靴子何时落下?包括"降息、降准"能多大程度上惠及实体经济,均是未知数。

事实上,问及"2015年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如何",53%的受访者称"比较难";比较容易的占47%。但向好的一面是,与2014年相比,六成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走低;持平的观点占33%;走高的观点仅7%。

诚然,通缩阴影下,2015年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财政投入将会更倾斜于哪个领域的选项中,逾九成的经济学家认为是"继续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接下来,虽然经济学家对2015年潜在经济风险的担忧不及2014年那样强烈,去年在列出的十大中国当前面临潜在经济风险选项中,有六项得票的占比在半数左右。但没有人否认此时非彼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阶段。而囿于当下国内外宏观形势之严峻,"经济与金融稳定"已成为决策层目前的首要目标,这需要央行、财政部等各方协调一致"出招"。

潜在风险暗涌的2015年中国经济注定不会太平静。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