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开便利店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工作 长期亏损难维持

25.05.2015  10:33

    在西山区华昌路上,有一家名为“新天地”的便利店,与普通的便利店不同,这是一家由民间康复机构和个人共同筹资开设的“残疾人便利店”,店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与其说它是一个商店,不如说是实习基地,很多残疾人在这里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了工作的感觉,虽然拿钱不多,但他们都格外卖力,因为在这个平台,他们能享受自食其力的自信和快乐。这样的便利店,在昆明总共有两家,由于房租成本高等原因,这些店面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店员讲述

    朱师傅 46岁

    认识新朋友 还能挣零花钱

    自从有了这份工作,很多康复者生活都发生了改变。46岁的朱师傅自从到便利店上班以后,心情好了很多,在这里除了能认识新朋友以外,还能挣到“零花钱”,这让他感觉非常自豪。

    “我父母都是退休老师,收入还不错,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在养我,以前也想过出去工作,可我妈不同意。”朱师傅说,自从他出院以后,就一直赋闲在家。

    如今便利店的工作对于朱师傅而言,非常简单,客人来了他会主动问问需要什么,客人埋单时他细心地帮忙结账,和客人的交流也让他变得越来越开朗。

    “第一次发工资领到了100多块,我妈说可以让我自己支配,当时太高兴了,给自己买了两包烟。”和记者的交谈间,朱师傅开心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在便利店工作的趣事。“以后我自己也想开一家这样的店,虽然我妈不同意,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自己干了。”朱师傅一脸自信地说。

    秦师傅 44岁

    自食其力 在儿子面前更有底气

    44岁的秦师傅也在便利店的工作中,第一次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感。秦师傅经历了结婚、生子、离婚,父亲爷爷去世后,他带着13岁的儿子一起生活,现在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475元的低保,儿子的生活、学习基本靠姐姐的救济。“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非常绝望。”秦师傅说,每月100多元虽然不算多,但对于他而言,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能自食其力,在儿子面前也更有底气了。

    记者走访

    收银动作缓慢 大部分顾客能体谅

    21日下午,记者来到公交站牌背后的“新天地”便利店,门口贴着“残疾人过渡就业点”的标识,20平米左右的小店里摆放着烟酒、零食、饮料、文具等商品。店面虽不起眼却十分整洁,和旁边的副食品店相比生意略显冷清。

    下午4点,周边学校开始放学,几个小学生来到店里买零食和文具,店员小陈坐在收银台前,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小陈看上去20多岁,喜欢咧嘴笑,乍一看他并无异样,交谈中才发现,他反应有些迟钝,不善言谈,当记者试图询问他的一些基本情况时,他摸摸头咧着嘴说“我也回答不上来”。和小陈一起轮流值班的,还有中心其他会员,他们中年纪最小的才18岁,多数人年纪在20~40岁之间,有的康复程度较好,可以独立工作,有的则存在智力障碍,只能识别10元以下的钱币。

    时间长了,细心的客人也会发现他们的异常,例如收银时动作缓慢、有些动作不协调。对此,大部分客人还是比较宽容,一些急性子的年轻人也会冲着他们嚷嚷:“收钱能不能快点?”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耐心地向顾客道歉。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