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一面旗

02.12.2014  12:08

安宁祥和的郑家庄村。 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本报记者 谢炜 尹瑞峰 左超

      这里生活着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民族之间从未发生过争执;这里20多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这里村民坚持义务治安巡防23年,村规民约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准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们走近洱海源头,探寻三营镇共和村郑家庄村民小组如何成为基层法治的鲜活样本。

      洱海之源有个郑家庄村民小组,隶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 全村125户、525人。村庄虽小,却远近闻名,因其富裕,更因其和谐。

      这里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长期融洽相处,民族之间从未发生过矛盾。

      这里多年保持“零上访”,20多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依法治村的鲜活样本。

      夜幕降临,村庄安静了下来。郑文虎、李春福、王洪康3名治安联防队员开始了今夜第一轮巡防。

      这一治安联防制度,在郑家庄已坚持23年。8000多个夜晚,全村青壮年轮流值班,风雨无阻。23年里,郑家庄村没有发生过一件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社会不稳定事件。大家都称赞:“没有巡防队,就没有村子的和谐平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法律框架下运行的郑家庄治安联防制度,是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也是发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基层探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农村偷盗频发,群众提心吊胆。1991年,由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决定组建“护村队”。起初,“护村队”只是一支民间队伍。然而,大家很快意识到,必须加强管理,才不会偏离法治轨道。于是,1993年村党支部向当地派出所递交了成立村治安联防队的正式申请,经公安部门依法审定和培训指导,“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挂牌成立。

      郑家庄有125户,525人,村民商定: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三户一组、每组一周,全村分为36个小组,轮流值班。每晚7时至次日早8时,沿村巡逻3遍以上。

      吃过晚饭,村民郑文龙便来到村治安联防队值班室,开始了当晚的巡防工作。值班室里,齐眉棍、防爆叉、防刺背心、强光电筒装备整齐排列,墙上挂着“治安联防队工作职责”和“联防队员十不准”。“三营派出所不但给我们提供装备,还经常为我们培训法律知识,确保依法巡逻。”郑文龙说。

      8时许,3名队员在村东路口发现一辆摩托车停在路中。询问得知是隔壁村村民梁银红骑到这里摩托没油了。他们商议后决定,车主可把车留在联防队,第二天带汽油过来加上骑走。这可解了梁银红的燃眉之急,他连连道谢。

      “这是经常碰到的事。”郑文虎说,如果听到争吵,甚至连哪家的狗叫得很大声,他们都会过去查看情况。有特殊情况,就立即上报村民小组或派出所。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村子良好的发展环境。

      62岁的郑林生和老伴生活在村里,儿女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不仅开了小卖店,养了奶牛,还种了几亩木瓜,收入不错。“如果不是治安好,我们两个老人怎么管得了这么多事情。”他对此很感激。

      近几年,村里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增多,为保证每家都为治安出力,村民讨论决定,不能参与巡防的农户每户每晚出资20元,用来聘请村内其他人员代为巡防。村里老人们表示,“愿意出这个钱,因为换来的是平平安安”。

      汉族村民小组长王庆荣是首批联防队员,坚持巡防至今,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

      “为什么能坚持?”记者问。王庆荣说:“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值得!

      藏族村民小组长杨秀弟补充:“我为全村、全村为我”已经成为共识。村里还不定期地邀请县司法局和镇派出所来进行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等节点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让村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使法治观念扎根内心。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村民们清楚记得,10月26日省委书记李纪恒前来宣讲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时的这份叮咛。

      “法律是规矩,乡规民约也是规矩,只有遵守好村规民约,村子才会更和谐。”70岁的王宪洲老人掏出一个本子,上面工整记录着郑家庄的10条“村规民约”,包括遵纪守法、重视教育、孝敬父母、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卫生等,语言通俗易懂,规定贴近生活。王宪洲说,村规民约先后修改过好几次,每一次都紧随时代注入新的内容。

      清晨7时,64岁的王品珍老人已在清扫自家门前一段60多米的道路。此时,村里和他一样出门扫地的村民已有十多人。

      “我们村实行门前卫生、秩序、绿化‘三包’,如果做不好,别人会说这家人懒,自己也不好意思。”王品珍说。

      郑家庄居住着汉、藏、白等7个民族,各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共同遵守村规民约?

      “是长久以来的民族包容、相融相帮,是来自‘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作主、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的基层民主管理方式。”杨秀弟给出答案。

      村里有个村民议事小组,7个民族各选一个代表,加上村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长,共10人,小事由小组讨论决定,大事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小组等民主议事制度都是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途径。

      段秀凤家是村里唯一的傈僳族人家,凡村里需要村民议事小组决定的事项,段秀凤家都会被邀请参加讨论。

      2006年,省里拨下来25万元搞建设。如何用好这笔钱?村民议事小组开会决定修一条入村道路。可到施工队一问价格,修这条2.4公里的道路,25万元只够买材料。“路一定要修,钱不够我们就自己干。”村民们决心坚定,不分昼夜投工投劳,硬是用了1个多月,把这条进村路修了起来。如今,村口的牌坊一过,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里,连接每家每户。

      “小到集体鱼塘的鱼如何分配,大到湿地公园建在哪里,都让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发挥民主管理的优越性,增强村子的凝聚力。”王庆荣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基层规范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培育社区居民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习惯,使大家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郑家庄村,“”字随处可听可见,依法治村也进入了最新的“村规民约”中。村民们说:“只有人人守法律、懂规矩,我们才能把村子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