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20.01.2017  13:10

喜迎春色万家新,东风送暖彩云南。

刚刚过去的2016年岁末,省第十次党代会在昆明召开,大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确立了云南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新年伊始,人民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云南海埂会堂出席省两会,为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汇聚智慧和力量。

欢欣与鼓舞写在脸上,期盼与梦想怀揣心中。两年前的这个时候——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踏上云岭大地,顶风冒雪察民情、情系百姓叙小康、高屋建瓴画蓝图,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1月13日,云南迎来开通高铁后的首个春运,预计发送旅客同比增加104万人、增长20%。冲出高山、拥抱海洋,云岭高原开启奔跑的“加速度”,按下发展的“快进键”。

被全国网友亲切地称为“从春天出发的高铁”,洋溢着全省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承载着彩云之南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梦想,正奋力前行,驰向远方。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上下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推动跨越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的豪迈激情和昂扬斗志。

历史总是在时势发展的必然中镌刻下一个个坐标性的节点。同样是蓝天碧水、阳光明媚,同样是温暖如春、群情振奋,回望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每一个瞬间,熟悉的感动再涌心头,收获的喜讯接连而至——

两年来,全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总书记赋予云南的新定位新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正在全力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新征程上迈进。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严峻挑战,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启实施“十三五”规划,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擘划未来:凸显优势扩开放

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经济欠发达,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差距大,这是云南的基本省情。

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大局深刻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枢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展现出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发展势能。

纵观历史和现实,云南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最大的落后是开放发展的落后。开放才能有出路,发展才能谋未来。两年来,从洱海之滨到独龙族村寨,从鲁甸新家园到昆明南火车站,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提振推动跨越发展的干劲、能力和自信,激发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越来越强劲的正能量,在云岭大地积蓄和释放。

第四届南博会展会尚未结束,首次参展的印度展商帕迪普带来的6000把尼姆木梳就被抢购一空,“参加南博会的选择没错,这里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在商机。

以南博会为代表的平台与通道,积极扩展云南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的指引下,我省充分发挥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大“五网”建设和国际通道布局,加速辐射带动多边,努力让南方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我省制定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协调各方协同推进;积极参与构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出台多项实施意见,推进滇印、滇缅合作以及同越北、老北合作机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参与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建设;推进开放平台创新发展,着力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国(云南)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研究等实现突破,滇中新区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红河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推进,外资银行入滇数量已达7家;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启动磨憨、瑞丽、河口、昆明机场口岸通关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协调促成“一站式”作业,电子口岸大通关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在全国率先推行“三证合一”工作模式;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省开启全域旅游新模式,丽江、西双版纳、大理等6地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简政放权、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了对内对外贸易管理和促进体系,加快推动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走出去”业务风险控制、人才培训和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了老挝、缅甸、印度等9国1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新设驻澳门商务代表处、驻以色列(特拉维夫)商务代表处;全面启动“乡村新型商业中心”试点建设工作,110个边境乡镇实现电子商务全覆盖。

开放发展的云南,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向往——第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昆明召开,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511所孔子学院的2000余名代表参会;2016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在滇池之滨举行,25个国家16000余名马拉松选手踊跃参加。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彩云之南奋发有为,越过高山,拥抱世界。

改革激活力,攻坚促发展。

瞄准目标定位,全面深化改革。我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一一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把方向增强改革定力、攻难点释放改革动力、抓试点激发改革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成效逐步显现,一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红利加快释放——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我省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持续发力,在全国率先对深化国企改革进行总体设计,金融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简政放权成效显著,成立国内首支供给侧改革基金。

进一步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低保、医保、户籍、出入境、驾考等便民利民举措推陈出新,推动改革成果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总体稳定。

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云南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11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专项试点项目试点转示范,怒江、迪庆两个民族自治州全面施行14年免费教育,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覆盖面扩大,四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注重理念先行、顶层设计,探索省域层面“多规合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覆盖全省的全面生态指标考核体系,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取得新突破。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集中攻关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唯GDP、唯票、唯分、唯年龄“四唯”问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刹风整纪纠“四风”,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深化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激发和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登山不以艰险止,必臻峻岭勇向前。一道道关系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口被攻克,一个个横在百姓心中的阻隔被化解,改革成果不断被群众所共享,汇聚成为引领跨越发展的强大动能。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与独龙族、怒族干部群众促膝谈心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深情话语温暖如初。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云南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永远心向党、永远跟党走。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500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跨境民族最多。同时,云南又是全国贫困县数量第一、贫困人口第二的省份。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确保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坚持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着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步伐,示范区五年建设规划编制完成;继续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兴边富民”“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等工作深入实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宝贵经验。

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我省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钉钉子精神,全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把精准要求全面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各环节、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生联民心,30万多名各级干部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全覆盖42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满足不同民族需求的帮扶措施如同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山深处、村村寨寨,得到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族儿女正齐心协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让团结和谐的“百花齐放”美景永久绽放。

呵护生态:建南疆美丽花园

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嘱咐深入人心。大理白族自治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仅去年的资金投入就接近“十二五”时期的总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叮嘱已内化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云南各族人民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我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多个实施意见,明确落实路线图和时间表;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年度改革要点和台账,落实部署改革任务,严把质量关、进度关、落实关;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取得突破,21个PPP项目作为污染防治领域重点推介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空间规划改革试点不断扩围,17个县(市、区)通过审查或完成成果编制,构建了建设、发展、保护的“一张蓝图”;不动产登记改革实现全覆盖,去年底前全部实现颁发新证,停发旧证;在国内率先探索出覆盖全省的全面生态指标考核体系,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入“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高原湖泊环境治理保护的纪检监察,用环境质量倒逼环境管理转型。今年起,每两年对16个州市进行环保督查,对保护环境不力、解决问题不力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追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掷地有声。

动真格、用真功、求实效的举措换来的是蓝天白云时常“刷爆”朋友圈,满目苍翠、碧波荡漾、人花共荣的七彩云南正在成为让世界共享的美好画卷。

如今,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正积极实践,污染防治减排重点区域流域地方标准正在酝酿,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正加紧探索,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健康、海绵城市建设等正在释放节能环保效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进一步推进,“美景”与“乡愁”融合,节能减排、俭约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文明新风尚日渐浓厚……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本到绿色产业,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治党肃风:全面从严不停息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我们必须正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开拓创新能力与新的发展形势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规矩意识淡薄,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我们不会忘记:白恩培、仇和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损害,给云南改革发展造成严重损害,给云南干部队伍建设和政治生态造成严重损害。

远行万里不辍足,放眼四海落怀细”。面对“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呼唤,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深化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的重要成果,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迎难而上,以坚定的政治勇气、昂扬向上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扎实投身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引领力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把严的要求贯彻到我省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站在新的起点上,云南跨越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4700万各族儿女,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描绘的宏伟蓝图,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对准目标奋发作为,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刚 段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