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家湾十号里的“剧变”

31.07.2017  10:12

    话剧上演,掌声雷动。记者赵伟/摄

    演出前演员化装。记者赵伟/摄

    佴家湾十号里开展的亲子舞蹈培训。记者赵伟/摄

    话剧上演前,观众可以先阅读 “演员的自我修养”。

对于观众来说,演员这种职业让他们充满好奇。

每一部新剧,大家都要聚在一起探讨每一个细节。

每一部新剧,大家都要聚在一起探讨每一个细节。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姚丹苹) 佴家湾十号,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地方。若不是沿路搜寻着地上和路边“剧变昆明”实验剧场的黄色路标,很容易就错过了入口。

    穿过一条窄巷,银色大门旁挂着木制的白底黑字“佴家湾十号文化艺术中心”牌子,门口原本的收发室,被喷涂成了绿皮火车头。

    坐在门口悠闲打牌的街坊说,这里本是昆明玻璃工艺制品厂,3年前来了一群年轻人,愣把一个了无生气的地方,整成了艺术园区。“跳舞的、看剧的来来往往,热闹得很。

    对于居住在这里数十年的老街坊,佴家湾十号是个受欢迎的“新邻居”,对于陈斯琦,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这片老厂房,陈斯琦请进了已经营多年的无言舞语工作室,开办了瑞驰培训学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始经营起他心心念念的、目前昆明唯一一个“黑匣子剧场”。

    蓝色大门上绘了一只金色的孔雀,独留一道挂着黑布帘的小门进去,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院,灯光之下,剧场被刷成通体黑色。“黑匣子就是要黑嘛。”“90后”的陈斯琦很爱开玩笑,“包袱”丢出来自己先笑得没心没肺。他更愿意称自己为“剧变昆明”品牌创始人,剧场和话剧经营,已经做了两年多。

    聊起话剧,陈斯琦收敛起了孩子气,俨然一名成熟的职场人。他介绍说,一般在300座以下的超小型剧场,都可以称为“黑匣子剧场”。“黑匣子剧场”没有明显的舞台与观众席的分割,剧场内部没有明显的建筑装饰设计,更有利于观众专注剧目本身。“小剧场在国内发展已经32年了,只有北京和上海具备比较稳定的剧目生产能力和生长土壤,在昆明做这样的事,可以算作无土栽培了。

    黑色的空间中投下一束光,光晕之中,穿着白衣的艾迪和杨昊然正在排练经典话剧《恋爱中的犀牛》片段,这是今年“剧变昆明”演出季开幕式上的表演。他们都是“剧变昆明”的主演,是默契的搭档,仅去年在昆明就出演了180场。

    陈斯琦与话剧的“触电”,发生在初中。学校的艺术节要排剧,邀请了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来给大家做指导,这名老师,在若干年后成了他大学班主任。进入大学,陈斯琦更加着迷话剧。毕业之后,从开办艺术培训学校赚得“第一桶金”,陈斯琦开始全力投入到关于戏剧的工作中,带着自己的“剧变”梦想,从佴家湾十号启航。

    在2017年4月“剧变昆明”演出季的开幕式上,多年的好友谈起了陈斯琦的改变:“认识那么多年,我一直以为他还是那个只知道吃喝玩乐,长不大的朋友。但一路眼看着他把一个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园区,看着他建起了自己的品牌,看到‘剧变昆明’云南首届南强街戏剧节从筹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我没有理由不帮他。”朋友们的支持,亦是陈斯琦坚持追梦的动力之一。

    对于陈斯琦来说,所做的一切只有热爱。每年的房租、工作团队的工资,维持正常运行的成本就在200万—500万元之间,而唯一的收入来源仅仅是票房。“每张票卖180元,剧场有150个座位,售票率在30%-40%之间,确实很难。去年我们用180场演出来吸引大家走进剧场、培养市场,而且坚持没有一张赠票,包括我们进行的‘抖草’文艺讲堂,也一直在坚持向听众收取每位30元的票。就是想用坚持来培养大家对内容产品的消费习惯。

    陈斯琦说,先期的“无土栽培”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而今年要做的,就是要多做原创精品剧。

编辑:钱嘉榀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