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说一个关于《山村·小河·月亮》的故事

13.08.2016  20:14

 

提到弥渡,不得不提山歌调子和花灯曲调。“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条件,构成了弥渡山地民族“隔箐叫得应,见面走一天”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弥渡“唱歌水应声,隔山听得见”的人文景光,也养成了弥渡人“唱山歌、对调子”的自娱习俗。

上网搜索“弥勒”,第一个看到的便是“小河淌水的故乡”,《小河淌水》之于弥勒,好比游鱼之于水。

弥渡多姿多彩、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民间传统文化沃土,浸流出了这条淌着月光,装满深情的“小河”。正是这个缘故,弥渡人天然地与《小河淌水》结下了解不开的情缘。60多年过去,阿妹依旧天上走,小河依然清悠悠,弥渡人仍然一遍遍地唱着《小河淌水》,一往情深地爱着《小河淌水》。歌中情,情中诗,因为弥渡从远古中走来,弥渡人总是用《小河淌水》抒发着心中长久的期冀,美好的追求。 》》》详细

 

弥渡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以《小河淌水》和极富民族特色的弥渡花灯为元素,于2013年完成剧本初创,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政策出台后,弥渡县又进行了精心打造,通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层层推荐,荣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获得了进京会演的机会。2016年7月23日至24日,《山村·小河·月亮》代表云南省唯一一个剧目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山村﹒小河﹒月亮》演出时长100分钟,时间定位于马帮盛行、弥渡“十大姐”、歌仙“李三姐”美名传扬之际,地点在弥渡县桂花箐、铁柱庙赛歌场。剧目一改过去几支歌、几只小曲的表现方式,以歌仙“李三姐”和“小石匠”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采撷了弥渡花灯民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月亮出来照山崖》《虞美人》等众多曲调中的优美乐章,舞姿优雅明朗,造型新颖独特,勾画出那山、那水、那月处处是歌及和谐共融的美丽景致,展示了弥渡人好客、景好看、歌好听、灯好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展现了弥渡“民歌之乡”和“花灯艺术之乡”的魅力。详细》》》

优美悦耳的花灯歌曲、充满民族风情的山村场景、清新动人的爱情故事,再次展现了《小河淌水》描绘的神奇美丽的乡村画卷。

既传统又现代

质朴“小清新”扎根生活 保持弥渡特色


 

山村·小河·月亮》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当代青年导演艺术家王鹰介绍,《山村·小河·月亮》先有音乐,后有剧本。先有了流传几百年的曲调,才有了戏剧的创作灵感。它不是请人杜撰出来的戏,而是在24首脍炙人口、享誉中国的著名传统山歌、民歌、花灯的基础上产生灵感,构思出来的剧作,戏里全是本土文化。这部戏的演职人员近百人,很多是弥渡县花灯剧团在当地吸纳的喜爱文艺的青年人。“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这部戏体现了地地道道的弥渡乡音、乡情。

与传统的花灯不一样,《山村·小河·月亮》属于近现代花灯。传统的花灯是小戏,这部戏是大型剧目、新编花灯剧。从表演的形式来看,整个剧目回到了花灯的原始、传统形态,但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既传统,又现代。这部戏以茶马古道名镇密祉和马帮文化为背景,演绎了弥渡的本土故事。它拒绝一味追求不接地气的“高大上”,反而选择了质朴的“小清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保持了弥渡特色。

本次赴京参演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云南省所有的专业院团都参选了,《山村·小河·月亮》这部戏,以它的本土题材和传统形态的舞台呈现,质朴和清新的思路,更接地气、更贴近老百姓的表现手法,让人眼前一亮,打动了参选评委,最终作为全省唯一的入选节目,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演。” 》》》详细

 

在赴京演出前,中共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在弥渡观看了《山村·小河·月亮》公演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这是他看过这些年来看过的最感人、最优秀的剧目之一。

这个剧目编的好,我们的演员演得好,我们的歌唱的好,这是因为我们有非常深厚的弥渡花灯文化,这是因为我们有云南歌舞之乡这片沃土,而且我们今天所有的演员肩负着要把弥渡的歌、大理的歌代表云南唱到北京,在首都展示我们弥渡花灯的风采,展示我们弥渡深厚的花灯文化。我们要告诉大家,我们不仅有《小河淌水》,而且还有很多很多像《小河淌水》一样的花灯,也让大家知道《小河淌水》必然产生在弥渡。”杨宁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