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迎来余秋雨 报告会分享做人的君子之道

30.10.2014  12:00

余秋雨

你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底下也许埋着富矿。”这是余秋雨今天在云南农业大学专场报告会的最后一句话,这是在回答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时余秋雨说的,这个同学递上的小纸条问他,在余秋雨的一生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余秋雨回答完问题后,台下坐着的八百多名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这一幕之前,快七十岁的余秋雨已经在台上站了足足三个多小时。

从下午三点开始,这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散文家、文化史学家、作家就开始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了。从生态文明开始,洋洋洒洒的一直说到了君子之道。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主题,却在余秋雨的言语下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联系。

从4200多年前的文化起源开始,到帝国时代中国同罗马的并立,再到唐宋辉煌的文化经济,余秋雨慢慢的和学生们理清了一条关于如何理解文化历史的线索,他称之为“生态文明。

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历史观能够发生转变,从朝廷兴亡史到全民生态史的转变。”在余秋雨的讲解下,同学们渐渐有了一个不是宫廷争斗,不是王公贵族的,有别于课本的历史。在讲到唐朝发达的经济文化时,余秋雨引用了一个例子,说的是唐朝时候一个日本僧人的日记,纪录了发生在长安东市门外的一场大火,这场在史书上可能难寻踪迹的大火烧毁了两千多间商铺,这是日本僧人留世的日记上写的。“当大部分不会重视这样的文物时,却有史学家能从其中发出感叹,唐朝长安的东市便已经有两千多间商铺了,而且还是在门外。由此可见那时候唐朝的发达。

中华文明了不起,从四大文明开始,虽然它是登台最晚的,但上了台以后,就一直没有下来。”余秋雨的讲解不乏幽默,原本有些枯燥的文化史时不时引起台下学生们的笑声。“我建议大家多看多背唐诗宋词,在国外遇到一个华人,也许他会说中国话,但这个时候你要和他说句唐诗,他要能对的上,那他就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了。”台下又响起了同学们的笑声。

在余秋雨的讲解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他认为是农耕文明带来的思想所造就的,“中国文化不远征、不极端、不失序,这是中华文化能一直站在台上的原因。”余秋雨这样说道,而他归结的这三个原因,也促成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不远征,说的是历史经验教训,但凡远征的国家,都将导致文化的衰败,也将带来被远征国家的报复;不极端,说的是中国人历来奉为处世之道的中庸;不失序,则用余秋雨在国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秩序的世界是多么重要。

历史总是教给人经验的,余秋雨的这堂历史课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同学们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更是要教给同学何为君子之道。“一切文化最后都将沉淀为人格,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骑士、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勇士、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绅士、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武士,而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君子。

在余秋雨看来,之所以一开始要从中国文化历史沿革入手,最后的落脚点也就是人格,“不远征,不极端,不失序,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不侵犯别人,不走极端,同时遵守社会形成的秩序。”说到这里,不少同学都明白了这堂历史课的意义。余秋雨是想告诉这些尚在青年的孩子们:“不恐惧,不悲戚,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

报告会到此,终于让这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主题联系在了一起,同学们也都醍醐灌顶般理解了为何一开始,余秋雨要从庞大的中华生态文明说起了。随后便是同学们提问的环节,在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略带东北口音的讲解下,余秋雨一共回答了五个问题,有同学问余秋雨道:“如何在物欲横行的时代保持真性情?”余秋雨说,世界永远不会让人满意,只期望能用乐观的眼光看待那些烦扰你的人和事,用乐观的眼光去发现善良的种子,要相信别人心中有善;当最后一个问题抛出,问余秋雨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余秋雨用他一贯乐观的精神例举了儿童时的一件趣事:“十三岁时,我获得了上海的一次写作比赛的第一名,要到大学去演讲,那时候我是个很内向的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说,一时间上海话、普通话、家乡话全都冒了出来,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而现在,我可以和大家侃侃而谈。心中的墙可能是一道门,越过了那道门,就找到了方向,有时候困难解决不了,你先放一放,走过去坎,就打开了门。

晚上七点,报告会结束,余秋雨给在场的所有师生深鞠一躬,这时,不少期待已久的学生开始走上舞台,而余秋雨,坐在台上的桌前,耐心的和同学们签名合影。

云南网记者 张成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