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震后百余日 在废墟上建设安全美丽新家园

18.11.2014  17:29

  正在搭建的钢构架安居房

  龙头山镇政府将建成地震遗址保护地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倒下的是房屋,崛起的是不屈精神”。在鲁甸6.5级地震灾区,无论在龙头山镇、火德红镇,还是在巧家包谷垴乡、老店镇等重灾乡镇,30多万受灾群众虽然绝大部分依然住在帐篷里,但100多天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部署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衣食住行有了保障,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党和人民心连心,各界力量手牵手”、“共建美好家园,我们和你在一起”、“红旗社区和主心骨创建、万名干部深入灾区八包八保”……

   民生为重 确保灾区群众温暖过冬

  11月7日,立冬。鲁甸地震灾区气温骤降,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的公共厨房里十分热闹。来自龙泉社区谢家营盘社的10多位受灾村民正在张罗午饭,老人围坐在火炉旁拉家常,三五个小孩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

  “有了公共厨房就是方便,电饭煲煮饭,电磁炉炒菜,升起火炉取暖,还能边吃饭边看电视。”正在炒菜的村民邓兴芬说,政府发的米和油能吃到年底,到新街集市上买蔬菜和肉也很方便。

  8月3日,无情的地震彻底打乱了龙头山镇群众的正常生活,亲人遇难,家园被毁,财产受损,震区一片狼藉。来自八宝、龙泉两村10个社的558户1173名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到龙泉河畔的灰街子集中过渡安置点,住进了560多顶救灾帐篷里,这里暂时成了受灾群众新的家园。

  为了让受灾群众在安置点里住得安全舒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中国十四冶集团加班加点,对安置点进行改造,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实现了1万多平方米,近600顶帐篷的地面硬化,拓宽帐篷间的过道,增设消防水桶,加高帐篷底座,挖出排水槽,接入动力用电和自来水。同时,以社为单位对安置点群众进行重新安置,还新建了9个具有做饭和取暖双重功能的板材厨房,4个清洁厕所,一座24小时提供热水的公共浴室。此外,还制定了安置点管理规定,细化党员干部的职责,明确安置点注意事项。

  沿着帐篷间干净平坦的水泥路,记者走进谢家营盘社村民何玉才家的帐篷,床上厚实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妻子罗开英坐在床沿织着围巾。“天凉了,趁着今天不下地干活,抽空织条围巾备着。”罗开英说。

  “帐篷装上棉内胆就把保暖问题基本解决了,晚上把窗帘、门帘拉下,一点也不冷。”何玉才接过话茬。10天前,好几辆大车拉着帐篷棉内胆来到安置点,每家每户都领到了棉内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