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义人物”余华芬的朴素体现法官品质底色

28.01.2016  15:27

  中新云南新闻网1月28日电( 唐时华)1月20日下午,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基层的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女法官余华芬当选为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余华芬,工作27年,主审和参与审理案件超过3000件,无一矛盾激化、无一上访缠诉、无一错判超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法官”、云南“最美法官”、 “云岭楷模”等荣誉称号。

  身材瘦弱,长相清秀,言语不多,余华芬是我们采写的云南众多法官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她说:“我很珍惜法官这个职业,从一名打字员成长成为一名法官,把每一个案件办实办细,是我应尽的职责。

  余华芬说的是实话,在全国,有3000多个基层人民法院,15万多名基层法官,承担着全国90%左右的案件审判任务。中国的基层法官,身处司法一线,默默无闻、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他们更多的是长期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鸡毛蒜皮的案件,以及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

  但是,法官余华芬的朴素,却更让我感动,她坦荡真诚,毫不做作;她心似莲洁,香远益清;她本色优雅,淡泊无暇。她的美,美在朴素,美在无华,美在可亲可敬。

  余华芬的朴素,从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说,体现了法官的品质底色。法官居中裁判,公正无私,这是社会公众对法官职业的要求。法官要具备崇高的法治理想,良好的司法能力,丰富的社会阅历,良好的人文素养,悲天悯人的天地情怀,以及朴素无华的品质底色。

  朴素是什么,就是摒弃了浮躁与功利之后最真实的自我。朴素这种底色,体现在法官身上,可谓无处不在:在理想信念上,就是执著坚守,不忘初心;在证据认定中,就是剥茧抽丝,探寻真相;在裁判说理上,就是情理法相结合,胜败皆服;在生活处事中,就是淡泊坦然,无愧内心。

  我相信,二十多年的基层法官生活,从打字员到法官,余华芬的朴素中,蕴含着一种自信,一种坚韧,一种精神。因为,作为一名法官,她知道自己内心深处要的是什么。中国乡土社会,几千年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取向,沉淀为我们厚重的民间法。这里有仁爱道义,正直守信;这里有上孝父母,下敬乡邻;这里有守望相助,和睦相亲。在这样的语境和氛围中,司法是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法官作为居中裁判者的积极意义更为凸显。如何将法律规定、社情民意、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让社会公众敬畏法律,信任法官,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就是法官的品质。法官真诚朴素的品质链接,将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之中,这吻合了中国传统道德和公众的普遍愿望、基本诉求。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法官的朴素体现了社会对法律和法官信任的可预期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笔者认为,就是让每一个公正司法先进典型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他们有坚持,或许有困惑;有奉献,或许有纠结。但正是因为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一次又一次的去留选择,一回又一回与自己内心的不停对话中,让旁观者感动,让同行者坚定,让社会共鸣,至为重要!

  余华芬是朴素的,这种朴素,深藏于心,温暖自己,感动他人。这种行走,淡定安详,俯仰之间,照见内心。正如笔者在对她的采访手记上所说,她的法治行走,在乡土之上,民众中间,带着岁月的微风,逝水的细纹和滇东北的清新气息。她的点滴举动,让法律和司法蕴含着温暖,让红高原法官的朴素中多了厚重。她是一个不懈的前行者,她的法治行走,虽静默却格外柔韧专注,虽淡泊却饱含执著浓烈。

  中国法官尤其是西部基层法官中,有无数朴素而坚韧的余华芬。法官也有人间烟火,也有父母盼归,儿女待哺。他们不求轰轰烈烈,却有缕缕爱心,丝丝感动,满腔正气。正如同在云南的“全国模范法官”、福贡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所说:“从事法官职业多年,最感动的就是我身边的一些老法官们,一生廉洁公正,退了休,又选择回到怒江两岸放牛、放羊。”被这样朴素的法官们感动之余,如何更加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职业保障,健全西部基层法官的长效培养机制,这些,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中,更值得着眼和入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