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林铺一老太垃圾堆门口12年 住户写联名信求助

19.11.2014  23:53

    “我是为了防止我养的狗被偷,才将垃圾堆在门口的。”家住黑林铺某汽车公司小山生活区的周女士说。多年来,周女士将垃圾堆放在家门口,堆成了小山却一直不肯清理,对小区其他住户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8日上午,小区物管公司应小区住户要求,请人将周女士门口的垃圾清理干净。

     回访:

    垃圾已清走 地面乌黑气味难闻

    昨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了黑林铺某汽车公司小山生活区周女士家门口。远远的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门口堆积的垃圾虽已被清理干净,但细细往地上一看,黑色的污渍仍留在地面上,门口的台阶已变成了黑色的。周女士家家门紧闭,屋子里传来狗的叫声。

    “太不像话了。这些年来,一直捡垃圾来堆放在门口。垃圾都快堆成山了。”小山生活区的住户黄女士说,对于周女士在小区堆放垃圾的行为,小区住户很是头疼。“垃圾堆久了,气味就变得很难闻,平时我们都不敢开窗子。”黄女士补充。

    说起周女士堆的垃圾,黄女士告诉记者,用小山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垃圾堆得有2米多高,有纸板、塑料口袋、旧衣服等等。”黄女士说,“她的垃圾还堆到了别人家的门口,那家人直接搬出去住了。平时我们让她把垃圾清理走,她不听还来骂我们。

    对于周女士养狗的行为,大多住户也很反感,“她养的狗比较多,白天、晚上一直在叫,噪音污染太严重,有时候,直接吵得我们不能睡觉。”小区住户刘女士说。

     物管:

    多次劝导老人就是不听

    看到有人在自己家门口,周女士打开门走了出来。

    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1岁,是汽车厂的退休职工,独自一人生活。由于工资较低,只得靠养狗卖钱来过活。

    “我在家中养了30多只吉娃娃,但是隔三差五的,我的狗就会丢失,我怀疑有人将我家门撬开把我的狗偷走了。”周女士说,“捡来的垃圾不仅可以卖钱,堆在门口还可以防止我的狗被偷。今年来,雨水比较多,不好清理,等到天气好了,我自然会清理。我这两天正准备将垃圾卖掉的,不料却被她们清理了。

    昨日上午11点多,建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万女士介绍:“老人在门口堆垃圾快12年了,只是以前堆的不多,现在越堆越高,成了小山。

    据介绍,周女士家门口的垃圾,不仅影响了小区住户的出行,而且气味特别难闻。物管工作人员多次劝导老人,希望老人能将垃圾清理干净,老人却不予理睬。“2013年5月份,我们已经下了整改通知,但2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没有动静。黑林铺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对老人进行了劝导,但是老人一直不听。”万女士说。

    对于周女士的行为,小区住户很是头疼,“小区住户写了联名信,请求物管公司对垃圾进行清理,黑林铺街道办和派出所也在上面签了字,我们才请来清洁工人将老人的垃圾清理掉的。”万女士说。

    “18日,我们去清理垃圾的时候,老人不仅阻止我们,还来打我们的工清洁工人,我们只得拉住老人。”万女士补充。

     关注

    老人迷恋垃圾是种“

    说起老人收藏垃圾,周女士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此前本报也做过相关报道。在网上百度“老人 垃圾”关键词,搜索到1260万个相关结果,全国各地都有过类似报道。抛除因经济原因捡垃圾的一部分,有的老人本身经济状况良好,但爱捡垃圾,甚至收藏,大部分根本不出卖。

    美国学者兰德·弗罗斯特和盖尔·斯台吉蒂曾经出了本书,叫 《囤积是种病——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

    书中特别指出,在老年学调查文件中,对垃圾的囤积被称为“垃圾收藏症”。主要特征包括:个人卫生及居住环境急剧恶化,患者时常伴随出现敌对孤立以及与世隔绝的想法和情绪。

    专家认为,封闭的空间能给予囤积者们一种被蚕茧包裹般的惬意和安全感。而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情感附于捡拾的垃圾上,更能增加部分生活收入,避免因病致贫等,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在一些社区,已有社工发现,如果能吸引独居老人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为老人建起新的社交圈,也能有效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捡垃圾囤积的行为。

    外地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人,因为一直囤积垃圾,常惹来邻居的反感,自己闷闷不乐却又欲罢不能。后来居委会想了个办法,将老人纳入社区的环保志愿者,每天佩戴袖章“上岗”帮助小区清洁。这由于有了更多环保意识,老人最后自觉地不囤积垃圾了,还会常常劝说其他老人。

    当然,无论外界给予何种治疗或者帮助,都不能替代家人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当老龄化社会来到我们身边,对发生在老人们身上的种种问题,需要家人的更多爱心和耐心,去倾听、交流和反省。(都市时报见习记者 汪雨春)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