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教育扶贫辟蹊径 762位农民圆大学梦

24.05.2017  18:28

  图为“农民大学”的学生在上课。 钟欣 摄

  中新网大理5月23日电 (记者 张丹)时隔21年,44岁的萂村农民张曾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全面推动教育扶贫,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2016年1月,引进云南开放大学、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云南省终身教育宾川学习中心”。以“互联网+农业科技”为推手,围绕农民素质提升和学历提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终身教育,建立面向全省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线学习网、高原特色农业学习和实训基地。

  图为“农民大学”学生接受现场指导教学。 钟欣 摄

  张曾生长在宾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萂村。由于父辈不重视教育,加之家境贫寒,1994年张曾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却没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张曾说,“至今每到7月我的心情都特别复杂,有毕业的喜悦,又有失学的遗憾。

  毕业后,张曾回到萂村完小做起了代课教师,教六年级数学。代课教师收入不高,闲时还要跟妻子一起务农,靠家里的4亩水稻和葡萄供两个儿子上学。

  “可我喜欢做老师,特有成就感,希望学生从我这走出去都能有个好前程。”断断续续一做就是十几年,但因为学历的制约,张曾始终没能转为正式教师。

  2016年,云南省终身教育宾川学习中心开班,张曾激动的不得了。“我们都叫它‘农民大学’,还免学费,这么好的机会必须去,我们村共有20多人报名。”2016年秋季学期,张曾终于得偿所愿进入大学学习。

  “农民大学”采用“半农半读”的形式,学制两年半,有面授、现场指导和网络学习等授课方式,修够学分并通过考试即可毕业。目前共有学生762人,开设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法律事务、电子商务五个专业,其中农村行政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最受欢迎。就读人员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19岁。学费由云南省财政资金、云南开放大学、华侨庄园各付1/3。

  入学后,张曾开启了“5+2”、“白加黑”模式。“我现在在村里的葡萄种植基地工作,所以选择了行政管理专业,还涉及一些营销方面的课程,对工作很有帮助。”张曾说,虽然很多遗忘的知识要重新捡起,并平衡工作、学习和家庭压力有些大,但心里是美滋滋的。

  由于张曾对教育十分重视,他的两个儿子都成绩优异,大儿子已在昆明读大学,小儿子今年则面临中考的压力。“我会跟他一起学习、一起做作业,这也是对他的鼓励。”张曾说,中考的时候他一定会去陪考,看着儿子在通往大学的路上又近了一步。

  “我想象了无数次拿到毕业证时的情景,我可能会哭吧,毕竟20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了。”张曾充满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