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精神 始于平凡

30.10.2017  22:51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早就从新闻信息中知道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本打算等哪个周末抽空到书店买一本细读。没想到,国庆节后一上班单位发了此书,一见就真的爱不释手了。

  虽不是一口气读完,却也是忙碌之余首先想到的是接着读。每次读着,都会心潮澎湃,心灵一次次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读完此书,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身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那份真挚情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今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那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不变情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今确立的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及十九大号召的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

  读完此书,有很多收获和启迪。最重要的是,对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就是科学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大确认,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重大完善。

  伟大精神,始于平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令亿万人心动、行动的箴言,也是习近平上山下乡艰苦历程的升华。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从小事做起,把身边事做好;从读书学习开始,人生一步步走向辉煌。

  1969年初,他还不满16岁就去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才离开这个小山村。要知道,这是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这几乎是所有知青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这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是习近平所说的“过四关”当中的“思想关”。

  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青年习近平没有因此受到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却是“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在汲取知识。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所有人的感受都是习近平酷爱读书学习,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那进时候,没有电,只有简陋的煤油灯,习近平凑着那点唯一的亮光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也许,那个时候,在那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劳动之余读书,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作为亲眼目睹和采写习近平在延川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的作者曹谷溪如此评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那特殊年月,习近平没有消沉应对,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脚踏实地修建起了当地第一个“公厕”,还带领群众打井、建铁业社、建缝纫社、建代销店……试想,这可是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的创业史和奋斗史,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就是真正的与其抱怨,不如奋斗。其实,困难都一样,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困难。有的人将困难夸大,有的人把困难当作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功,而有些人注定失败。

  回想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到时至今日以全党总书记之身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他的文韬武略、大智大勇等,又一次印证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特别是,今日的习总书记常常在讲话中旁征愽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妙语如珠,充满自信……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其实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

  因为,唐僧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获取了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