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林在全省休闲农业工作培训班上强调: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休闲农业的路子

14.07.2016  17:08

 

李国林在全省休闲农业工作培训班上讲话全文

一、齐心聚力,我省休闲农业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在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迅猛。目前,我省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2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9个;中国美丽田园1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个。有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1个、四星级2个、三星级4个;创设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2015年,我省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达5262.6万人次,营业收入92.2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我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民生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类型丰富。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比如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等。

(二)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聚种养加产供销于一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发挥了“第六产业”的叠加效应,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食宿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各地引导和规范,休闲农业已经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汇聚、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已从单一餐饮服务向休闲、食宿、教育、体验、养生等多功能产业转变;空间布局已从景区周边、城市郊区的局限向多元发展、广域布局的方向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社会资本投入、股份合作等多元主体转变。

尽管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小散弱、质量和效益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加强认识,增强发展休闲农业的信心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新形态,起始于经济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宿生活等新兴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新型业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城市化发展加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的现状下,休闲农业作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位一体的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吸引了社会投资的目光,表现出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具有传承传统农业文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商业服务等产业发展的多种功能,涉及的区域辽阔,受益群体广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绿色发展观念,促进农村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实现农业在资源、环境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约束下的业态创新,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产业。

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近期,农业部11个部委文件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国家旅游局6月发布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6月,全国在建旅游项目9944个,实际完成投资421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约30.5%。国家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当前旅游投资呈现新特点:一是旅游大项目投资增速快。二是民间资本持续活跃。三是西部地区投资快速升温,东部地区投资集聚。西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1132.8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比重为26.9%,超过中部地区占比。其中,四川、贵州、重庆、陕西四省完成投资均超过百亿元。四是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度假旅游投资比重占41.3%,观光旅游投资回落明显,占比从54.3%下降到39.6%。五是乡村旅游投资成为亮点。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2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3%。

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休闲农业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实现小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明确职责,因地制宜,强化规划引导,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推动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三、强化措施,探索发展休闲农业的路子

作为一种农业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地域性、独特性、民俗性较强,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借鉴。因此,各地要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好措施,抓好落实,要以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为主线,依托我省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等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教育科普、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探索出我省发展休闲农业的路子,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突出重点,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1.以资源为优势,丰富产业类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本地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重点引导建设城郊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型、现代农业园区科普教育型、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文化娱乐型、古村民居人文景观型等休闲农业园区和项目。

2.以特色为根本,拓展产业领域。积极策划和创设各具特色的茶叶节、菜花节、梨花节、葡萄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和特色产品采摘活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田园乐趣为主的休闲度假农庄;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示范园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学习、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庄;按照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要求,打造一批美丽田园和最美乡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协作与联合,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逐步实现把田园变成公园、劳动变成运动、产品变成商品、资源变成资本。

3.以创意为支撑,丰富产业内涵。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潜力,鼓励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产品和经营场所的创新和创意设计,着力开发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现休闲农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把农村人文民俗、田园景观与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努力创设传统文化、农耕体验、田园风景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休闲农园。

4.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完善服务功能。要切实加强休闲农业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的制定,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水电路、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辅助设施的建设,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主体服务设施、设备,强化从业人员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5.以绿色发展为动力,促进产业融合。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把绿色高效、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休闲农业基地建设,贯穿生产、加工制造、物流销售、旅游服务全过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休闲农业与发展城郊农业、现代农业、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自然景区、文化传承、古迹遗产保护相结合,与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相结合,引导休闲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走开发与保护并举之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休闲农业。

6.以品牌为引领,提升产业地位。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创立良好的企业品牌。示范带动全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着力打造具有云南高原农业特色的区域品牌。要找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推介,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提升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层次、素质和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二)精心谋划,着力优化区域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大致分为四类:

1.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地区。城郊地区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高,不少地方已经构建起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该区域主要以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为目标,以优、新、奇、特农产品生产为主,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客源丰富,需求量大,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化需求。

2.大山大水自然生态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要紧密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俗民风,营造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业游为主的休闲农庄、避暑山庄和休闲养生、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产品。

3.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基础,应依托丰富的特色民风、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着力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乡村游、民俗风情游、村落风光游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新兴休闲度假方式。

4.传统特色农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拓展农业功能,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农业展览以及农业博览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要不断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在传统特色农区建成一批农业与休闲产业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

(三)落实措施,全面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休闲农业纳入本地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内容。要按照农业部等11部委出台的意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措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描绘清晰蓝图。

2.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与旅游、财政、发改、扶贫、国土、住建、税收、金融、保险等部门联系,切实加强协调和合作,不断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3.培育主体,示范带动。要坚持示范试点先行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环境优、品牌形象好、社会知名度高的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排头兵”“领头雁”作用,加大休闲农业的推进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多元资本和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开发休闲农业。

4.培育品牌,引领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并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5.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加快休闲农业行业数据库建设,构建、运营一个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公益性网络宣传平台,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建设完善网络营销、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组织打造一个旨在展示云南高原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民族农耕文化、优质生态产品等特色形象,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年度大型农业主题“彩云南农业嘉年华”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一系列的“云南十大农庄、名花、乡村、果园、名菜......”省级评选活动,以政府引导搭台、企业民众参与、活动全程公开、重在过程宣传为活动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利用多种模式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积极推进各行业协会和社会服务组织建设,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6.强化扶持,促进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争取将休闲农业优先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和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争取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使贫困农民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

同志们,休闲农业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产业发展形态,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产生,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推进。希望我们从事休闲农业的同志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现阶段新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将互联网技术、共享经济模式,以及城市慢生活、有机产品等新的思维模式,创新性的运用到指导发展休闲农业上来,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齐心协力,把云南休闲农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为推动云南休闲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