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道瓷路看文明的脉络

02.04.2015  12:41

宋代青釉盏拖

粉盒

瓷器和丝绸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最主要输出品,瓷器通过一条古道对南亚、东南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和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瓷器专家的介绍,我们发现,中国瓷器在古南方丝绸之路上扮演了特别的角色。

中国古代“瓷路

在公元9世纪初的唐代,瓷器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从考古资料看,从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到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中东的伊朗、伊拉克、阿曼,再到非洲的埃及等国,都发现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在过去的千余年里,中国陶瓷通过各种渠道输往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的许多地区,对这些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家一级艺术品鉴定师、清华大学清美艺术品鉴定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玫梅如今在云南成立了一个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名谓自得其所私人博物馆。

在这个私人博物馆兼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内,唐、宋、明、清瓷器众多。对中国瓷器多年的研究和品鉴,让王玫梅更多对瓷器的历史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瓷器渊源,王玫梅娓娓道来。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在杭州、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泉州相继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

在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的《诸番志》一书中列举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三十个国家、地区或地点用瓷器进行贸易,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北宋地理学家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谈》记述了当时陶瓷出口盛况:“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可见,陶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王玫梅说,在宋代及其以后,中国陶瓷在东南亚地区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屡见于记载。而明代瓷器的大量外销,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据王玫梅介绍,在历史上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古代瓷器除了作为外销商品外,还有赏赐用瓷器,即古代中国政府的外交用瓷,称为“赏赉瓷器”。如韩国武宁王陵随葬的南朝青瓷器,便有可能是中国南朝皇帝赏赐给武宁王的。另外,也有政府控制下的以物易物性质的瓷器。

而东南亚各国发现的中国古代瓷器,在同一历史时期没有明显不同。在菲律宾,整个16世纪至20世纪的东南亚地区,所见中国瓷器包括了从唐代以来至明清的各种名瓷,如越窑、长沙窑、邢窑、定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元明青花、明清彩瓷等,从器物类型上看不出有内销与外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