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28.08.2018  09:2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中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然而,人民代表大会的这种宪法地位,在改革开放前并未得到很好落实。一场“文化大革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破坏殆尽,国家政权组织被破坏得体无完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百姓,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说人民当家作主了。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他还告诫我们:“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极为重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以宪法为核心,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监察法等八个法律门类,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

  国家现行有效法律达230多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余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坚持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动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有了深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认识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提高和完善的空间,很有必要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持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 从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高度认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对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革”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围绕改善党的执政方式而展开和逐渐深入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这是胡锦涛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屋建瓴地提出的远见卓识。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后我们仍然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党的领导方式必须着眼于长期执政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适应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对加强人大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出台一系列关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这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风格,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提升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成为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对国家权力的掌握和控制。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树立依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治理国家事务的观念,通过自己的政党机制,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方面,通过综合方方面面的意志,形成党的意志和主张,再由人民代表大会机制转变为国家意志。

  二、 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制度 的高度认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紧紧抓住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主要民主渠道,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但因各方面制度体系原因,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公民权利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普遍。在公民意识觉醒背景下,如果我们的各种制度不适应公民意识的觉醒,就会出现各种摩擦甚至酿成一些暴力事件、群体事件。同时,改革开放,强化了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程度的拉大了贫富差距,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有社会矛盾,有时社会矛盾还比较激烈。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办法,不能再采取过去那种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办法。只能通过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途径和方式,来疏通、调节、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和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有序政治参与机制,让各种声音、各种利益诉求有正常的渠道,特别是制度的渠道得到顺畅表达,通过制度平台使矛盾和冲突在体制内得到有效调节。

  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就可能会发生无序的参与或体制外的活动。这种无序的参与或体制外的活动,有时温和,有时就会很激进,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机会、条件,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导火索,有因对基层政府的一些政策不满或政策不兑现的,有因企业经营亏损、破产、转制对群众利益处理不当的,有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造成群众利益受损的。

  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过程中,除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正当反映机制、表达机制不畅,矛盾日积月累得不到疏通和化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做事的根本,执政方式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做事的根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能我们自己说人民赞成就是人民赞成了,自己说人民满意就是人民满意了,自己说人民高兴就是人民高兴了,要靠制度来落实。在中国,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更是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和表达、各种利益主体在体制内博弈的重要平台。

  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重要职权,人大能够而且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重要责任。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以各级人大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的。把人民代表大会特别是由选民直选的县乡人大,建设成官民互动的制度平台,可以让人大这个法定的、体制内的、可以控制局面的、理性而健康的表达和博弈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减震的作用,从而大大增加消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

  人大工作,必须要为不同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和公正博弈提供平台,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要加强和改善代表工作,建立代表与选民通畅的联系渠道,充分发挥代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作用,增强代表活动的实效。要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改进审议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议事能力和工作效率,努力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权威和职能作用,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三、 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改革开放不仅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要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有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改革开放,才是真正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改革开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还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要发展,而且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制度保证。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什么叫以人民为中心?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来讲,就是要建立一种把人民当主人翁的制度,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这种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从人大来讲,是不是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不是对人民负责,是不是认真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监督“一府一委两院”的职权,并不是一般的工作问题,而是贯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和体现在人大工作中?就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和开展各项工作,必须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通过立法反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地方特点,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特别是当前要继续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要强化执法检查,从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入手,检查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和执法工作,监督“一府一委两院”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要从健全和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选举任免程序入手,逐渐实现对选举任命干部的实质性监督,保证“人民公仆”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办事。

  要落实重大事项决定权,努力就本行政区域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保护公民和法人等合法权益的重大措施,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重大问题,作出符合人民意愿、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决议决定,作出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决议决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要站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依法履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职责,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市人大工作新局面。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