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亩湿地扮靓滇池南岸

02.08.2019  09:21

昨日上午11点,位于滇池南岸的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到这里拍摄婚纱照和带着孩子来度假的游客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与滇池亲近,与自然相拥,这个被昆明人称之为“小马尔代夫”的公园,已经是昆明及周边地区有名的休闲度假网红打卡点。

众所周知,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为保护滇池,昆明市在2008年启动了“四退三还一护”工程,而拥有53公里滇池湖岸线的晋宁区,成为退田、退塘、退人、退房任务最重的县区。同时,滇池保护也是晋宁历届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四退三还一护”工程实施之前的2007年7月,晋宁区率先启动了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工作试点,建设了东大河河口前置库净化示范项目,建设河口前置库64380平方米,恢复河口湿地154.45亩。

河口前置库拦截了河道垃圾,沉淀泥沙,防止河床和湖盆变浅,保证了河道的畅通;同时净化了水质,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对提高水质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建立了生态缓冲带,减少径流及污染物的影响;有效抑制蓝藻,减少蓝藻暴发时的生物量;同时由于前置库中有浮岛,河口湿地中大片的湿生植物搭配种植,为环境增添了绿色,带来了生命力。

据晋宁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晋宁区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累计投入34.6亿元,实施了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修建、生态清淤等一系列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四退三还”、沿湖生态湿地建设、水源区保护等工作,完成“退田退塘”1.78万亩,“退人”1.19万人,“退房”55.85万平方米;拆除防浪堤23.22公里,建设生态堤22.04公里;完成8条入滇河道64.63公里的综合整治工作。

晋宁区湿地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晋宁区共建成沿湖湿地25块近20000亩,其中:建成河口湿地7块,在河口湿地中种植各类乔木11.82万株,栽种水生植物185.77万丛,种植灌木等1.91万株;其余类型湿地18块,完成乔木种植49.35万株、水生植物种植69.96万株、香根草种植400万苗、茭白种植50亩、海菜花种植120亩。经过多年的努力,滇池治理成果逐步显现,在晋宁湿地内发现了苍鹭、白鹭、红嘴鸥、棕头鸥等138种鸟类。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从2017年起,曾经被宣布已经绝迹、数量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还少的彩鹮在每年1月左右都会来晋宁的湿地觅食、栖息。同时,晋宁的湖滨生态体系已经逐年完善,湿地植物已达290种,鱼类达23种,鱼虾成群、鸟语花香的景象随处可见。

这些入湖河口湿地因拥有湖泊、河流、沼泽、库塘等多种湿地类型,在滇池水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晋宁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宜居新城”的“绿核”,也是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建设的核心,还是云南省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余波  郑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