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地生金产银——建水县岔科镇流转农村土地增收见闻

28.11.2014  11:01

 
  虽然已是深秋,但在建水县岔科镇阻塘子村委会杨家坟葡萄基地建设现场却机声隆隆、车来人往,葡萄种植户忙着挖土修路、拉线理墒、栽桩搭架……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整片葡萄种植基地有2000余亩,过上两三年葡萄就会挂果,这里将是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乐园。”岔科镇党委副书记李文洪说,岔科镇通过流转农村土地的方式,发挥土地潜质,让土地生金产银,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

  岔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但由于基础薄弱,农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特别是当地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

  岔科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该镇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在发展好烤烟、小米辣种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念活了“土地经”,在白云、阻塘子、阿朋等村流转土地7000余亩,大力发展大棚葡萄、红桃、小蜜枣等特色水果。通过高标准大棚葡萄种植和果园间套种,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土地流转带动外地客商投资上亿元,推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葡萄产业是建水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建水葡萄具有早熟、质优的特点。岔科镇利用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发展葡萄产业,今年,大棚葡萄亩产2吨左右,亩产值3万元,总产值3200余万元,在已种植的红桃、小蜜枣园中套种石头番茄700亩,预计亩产5吨,亩产值1万元,总产值700余万元。

  岔科镇镇长卢光荣说,农村土地流转,使昔日闲置或收益较低的地块真正“”了起来,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不付种地成本,不必承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租金,并且获得务工收入。

  阻塘子和白云两村委会流转土地6500亩,涉及农户560户,土地流转后,群众务工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以每户平均2名务工人员计,每户每年务工收入达48000元,户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群众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增加了群众收入。

  阻塘子村小组村民钱永林把30亩地“”给了种植大户,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他说,过去种地也有风险,种出庄稼来得看市场,市场好价格俏会有一定的收入,如果市场不好,庄稼种得再好也卖不得钱,有时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现在省心多了,不仅可获取土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打工挣钱,增收有了保障。

  “过去,这些地大都是种烤烟、苞谷,产量低收入薄,群众增收难。土地流转让群众得到了大实惠。”阻塘子村委会副主任普家华算了一笔账,如果种苞谷,每亩产量450公斤,按每公斤2.2元算,1亩地1年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土地流转每亩1年的收入1700元至2000元,土地流转后,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帮助管理葡萄,每天工资80元至100元不等,疏果期可达140元。1年下来打工收入多的3万元,少的也有1万多元。

  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在我州的极大部分地区十分突出,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严重削弱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而今,阻塘子村通过土地流转,有效破解了贫困村无钱办事的难题。

  阻塘子村有集体坝塘近300亩,因常年干涸无法蓄水而废弃,2012年,该村把这部分土地进行流转,每年集体有30多万的收入。有了钱好办事,今年,村小组投资打机井,较好地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村小组长吴金元感慨地说,土地流转解决了村干部多年来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土地是群众赖以生存的资源,群众因为土地产生矛盾纠纷较为普遍,极大地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卢光荣说,土地流转以后,土地由种植大户统一经营管理,减少群众因土地使用而产生矛盾纠纷,对创建和谐岔科、平安岔科,促进邻里和谐、乡风文明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卢光荣介绍,岔科镇将整合土地流转1万亩,重点发展水果、蔬菜或果蔬间作,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该镇还计划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岔科镇距县城近,周末、节假日到建水旅游人数较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长冲形成“十里葡萄沟”景观长廊,并建设生态农庄,农庄集餐饮、娱乐、参观、采摘为一体,方便群众的休闲娱乐,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