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断掉穷根

14.07.2015  11:01

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

产业“造血”断掉穷根

——昭通市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侧记

 

素有“云南北大门”之称的昭通,地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当年红军在昭通展开乌蒙回旋战的真实写照,可以想象昭通的气候、地理条件之特殊。而今,作为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乌蒙山片区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今年以来,特别是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开年第一站到鲁甸地震灾区考察,对昭通市的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昭通市委、市政府高起点布局、高效率推进,瞄准精准扶贫的“滴灌”口,不讲条件、不留退路,以产业扶贫为攻坚点,吹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冲锋号”。

发展产业

从根子上拔“穷根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大关县上高桥乡是集高寒、边远、贫困、山区、民族“五位一体”的少数民族乡,气候恶劣、山高坡陡、基础薄弱、产业滞后、群众贫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86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去年年初,昭通市在高桥乡打堡村进行整村推进项目,在组织人员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乡村组开展广泛讨论,决定以打造“种草养畜示范区”为目标,采取“上游公司闯市场拉动、中游大户提干劲带动、下游小户夯基础撬动”三线齐动,以“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少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关县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琦鑫”牌黄牛干巴系列的商标注册、QS认证,形成麻辣牛肉等系列产品,成为集黄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目前,全乡流转土地种草6000余亩,发展社员1400余户,养殖黄牛5000余头,实现产值33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真正破解了贫困山区产业发展难、群众增收难、资金筹措难“三难”。

  “十二五”以来,昭通产业扶贫能力不断提高,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20.9亿元,培育了苹果、天麻、核桃和山羊、黄牛等高原特色农业,农户人均增收1556元,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85.6万人次,实现务工纯收入586.2亿元。共解决和巩固了61.1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37.5%下降到25.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75元增加到6497元,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红色旅游

助力老区“小康梦

镇雄、彝良、威信既是革命老区,也是昭通扶贫攻坚的主战场。3县有56万余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2%,而这里却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昭通加大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以“扎西会议”为系列的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品牌,努力将川、黔旅游圈吸入镇彝威革命老区旅游圈。目前已建成威信扎西会议纪念馆、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红二六军团指挥部遗址,镇雄县场坝镇贺龙指挥部遗址等精品。红色旅游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开发,加大了老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镇彝威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镇雄、彝良、威信3县也是我省连接四川、贵州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后发优势较大。昭通市委副书记纳云德介绍,下一步,昭通市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彝良的天麻产业,开发利用好镇雄的“天坑溶洞群”等自然旅游资源,加快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把革命老区打造成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基地、矿业转型示范基地、红色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治理试验区,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

与过去相比,全市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形势逼人。

目前,昭通市集中火力,瞄准全市133.67万贫困人口,以825个贫困行政村为主战场,实施解决贫困人口吃、穿、住、学、医问题的5个《实施方案》和村组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网和户表改造、产业建设、高稳产农田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小超市建设、通广播电视、通讯、农户致富技能培训的10个《行动计划》,将全市贫困乡、贫困村、贫困对象分为三轮,从2015年开始,每两年一轮,分年度、分批次、分步骤推进,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出处: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