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五化”大文章 开出致富花

13.07.2020  08:22

谷艳琴家的农家乐开在寻甸县功山镇凤龙山上,招牌菜都是以村里养的“功山羊”作为食材。还没到周末,农家乐的包间已经被预订一空;汤郎村村民李学力在郎之汤酒厂里打工两年多了,现在按月领工资,加上种植高粱的收入,一年至少有七八万元……养羊、做羊汤锅、种高粱、酿酒,这些村里最常见的活计,在产业化、品牌化后成了使贫困县致富的好产业。

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今年上半年,昆明市已下拨产业扶贫资金7亿元,做好产业选择精准化、推进组织化、建设科技化、发展融合化、发展品牌化“五化”大文章,从而提高脱贫地区产业发展造血能力,加快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产业脱贫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选择精准化

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今年市级财政继续向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3个脱贫摘帽县(区)追加6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坚持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培育打造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10个特色产业发展。

在去年认定的10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中,3个摘帽县(区)有36个村上榜。

产业推进组织化

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全市积极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全市有扶贫任务县(区)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1780个,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5万户。实施“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机制,全市有扶贫任务县(区)已绑定企业202个,绑定合作社642个,绑定贫困户8.4万户。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45:1,高于全国2.33:1的比值,居全省第一。

产业建设科技化

全面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

全市推进农业科技扶贫,组建60人的市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到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

推进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并在全市有扶贫任务县(区)选聘752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以村为单位、户为单元全面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今年已到户开展产业扶贫服务18967人次。

以贯彻落实《昆明市地方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为抓手,逐步提高对已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保障水平。除了继续在3个脱贫摘帽县(区)开展马铃薯保险试点工作,还在全市推广能繁母羊保险试点,并新增稻田养鱼保险和当归种植保险两个地方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逐步推动各类特色产业发展保障政策化和常态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发展融合化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走融合化发展路子,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由单一种养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区作用,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3个摘帽县(区)全部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扶贫覆盖189个贫困村,促进38种农产品上线销售。

石林县被列为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秋季)推介线路,宜良河湾村、安宁温泉小村上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寻甸凤龙湾小镇上榜“全国十佳文旅小镇”。

产业发展品牌化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聚焦昆明市“绿色食品牌”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业、特色水产、中药材6个重点产业及茶叶、咖啡两个产业的加工及精深加工“6+2”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大力实施特色品牌建设工程,着力构建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品牌体系,推广昆明“绿色食品牌”整体品牌,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在2019年云南省“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评选中,昆明市有11个品牌、5家企业、3家企业分别获  “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称号。2019年全市共有地理标志商标13件,52家企业获得88张有机认证证书。2019年昆明市推介上报的“东川面条”“寻甸牛干巴”被纳入2019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特色食品目录。(昆明日报 记者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