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减少贫困人口近五十万

19.11.2015  11:20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通讯员 董如兆

十二五”以来,我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3.78万下降到2014年的32.31万人,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47万人。2015年,全州预计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透过这组数字,可以读出我州“十二五”以来扶贫开发的工作实绩。

十二五”以来,州委、州人民政府,更新思想观念,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扶贫方式,整合扶贫资源,强化工作措施,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打造了扶贫路上的又一座丰碑。

重整合 打好“组合拳

今年,乡里帮我贷到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贴息贷款30万元,我现在准备扩大重楼种植规模,在原来6亩的基础上再种10亩。贷款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漾濞县太平乡箐口村袁家村民小组的郑林光告诉记者。

十二五”以来,我州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8.4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4.72亿元。我州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以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发酵剂”,大力实施信贷扶贫,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今年起,我州将每年筹集一亿元以上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重点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培植产业,适当兼顾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每年都列为10项惠民工程之一,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有关部门合力抓。推行州级部门挂钩帮扶制度,严格目标责任考核,逐级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抓住国家和省实施《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良好机遇,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

强基础 打造“蓄水池

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今年以前,宾川县大营镇排营村委会杨钊和镇里的62户无房或住危房的特殊困难户一样,居无定所。今年,大营镇建成特困户新房33幢,已全部入住,惠及33户101人,预计明年可全面解决63户无房和住危房贫困户的困难。

我州统筹推进专项扶贫,把易地扶贫搬迁、革命老区建设、安居工程建设、外资扶贫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易地搬迁2105户9100人,实施专项扶贫安居12239户;实施了17个行政村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按照每户补助不低于4.81万元的标准,实施了3000户特困户住新房工程。

我州始终把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把培植脱贫增收产业作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村为基础、连片开发、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政府、市场、农户、科技、金融“五轮”驱动,形成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十二五”以来,共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167个,培育了一批地方优势产业,覆盖和带动农户52716户、120115人。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共组建互助社220个,互助资金达3520.87万元。扶持农村加工业1586个、运输业678户、农产品流通等4379个,受益人数达286798人,实现增收6.1亿元。

以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开发主战场,全面推进红河源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重点实施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两片区9乡镇累计完成投资5.83亿元。加大整乡整村推进力度,实施了18个乡镇整乡推进项目,实施了以自然村为单元的250个自然村农户“8个有”、自然村“6个有”和自然村“6提高”的“866”整村推进,实施了339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实施了1301个重点村和115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