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菌市场遭遇产量之“困” 掠夺性开采是主因

11.09.2015  08:43

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至今已发展成为年出口创汇逾亿美元的产业。记者杜文蕾/摄

    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都是相对脆弱的,尤其是珍稀名贵食用菌,其生长地一旦遭受破坏,得不偿失。记者杜文蕾/摄

     现象

    松茸山珍汤,这是刚结束的“抗战纪念阅兵活动”招待国宴中的一道佳肴。对许多人来说,这道菜一如微信圈里流传的一句话——上帝都舍不得吃的东西,留给了云南。

    确实,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在云南老百姓的餐桌上不是鲜见之物。

    “云南的野生菌约有800种,占全国食用菌种类的3/4,居全国之首。其中,松茸的产量仅云南省迪庆州就超过全国总产量的70%.”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野生菌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刘培贵称,云南是全球少有的天然野生种质资源库,可以说是“天赐云南”。因而有“世界野生菌看中国,中国野生菌看云南”的美誉。

    “荣耀的背后,我们的野生菌产量却是逐年下降……”8月27日,在昆明举行的“首届云南省野生菌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上,与会嘉宾们无不无奈地道出该项产业面临的隐忧。

     市场遭遇产量之“

    据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冷华介绍,世界四大名菌——松茸、牛肝菌、松露、鸡油菌,不仅在云南均有产出,而且产量和品质居全国之首;产品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排名仅次于烟草、咖啡和蔬菜,是云南一项重要的特色经济产业。

    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云南野生食用菌产量8万吨,产值超过67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松茸出口708.9吨,同比下降9.3%,出口值3837万美元,同比下降5.4%;牛肝菌出口7041.3吨,同比下降22%,出口值4852万美元,同比下降16%。

    “尽管近两年出口下滑,但量、质、价在全国独领风骚,稳居第一,并一直享有较高国际声誉。”上海圣杰隆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凡说,在骄人的数字背后,云南野生菌仍存在一些急需商榷的问题。例如,松茸。

    随即,范凡从手机里调出了一份“迪庆州近年来鲜松茸及制品统计表”表明,从2011年—2014年,迪庆州松茸出口数量从最高的820吨,降至2014年的601吨。即便是据乐观预测,今年迪庆州的松茸产量,也仅有去年的50%,即300多吨。

    作为云南松茸的主要产地,迪庆州的产量和品质均居在全国首位,鲜茸的出口量也占云南省出口量的65%以上,是云南乃至中国的名副其实的“松茸之乡”,也是迪庆州大宗出口创汇特色商品。年出口创汇金额超过600万美元。

    范凡坦言,松茸产业的发展关系到迪庆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因为迪庆全州的农民,现仅松茸一个产品的年收入就近亿元。同时,作为农林业副产品的松茸,还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生态优势、空间优势、资源优势和时间优势。

    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松茸产量为什么连年下降呢?

    云南省野生菌保护与发展协会称,迪庆州不是云南唯一出现产量之“”的地区,其他地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名贵珍稀菌类的产量减少尤其明显。

    据刘培贵介绍,松露也是云南的一个特色野生菌品种,与鹅肝、鱼子酱一起被称为“三大世界顶级奇珍异馐食材”,“厨房里的黑钻石”。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松露价格为每公斤2000—3000欧元,而白松露品质最高,每公斤价格达数万欧元。他提供的一份“2010—2014年野生菌公司块菌(松露)、冬虫夏草购销情况分析”表也显示:松露的购销量,由2010年的127吨,急剧降至2014年的9吨。

    除上述名贵菌之外,牛肝菌、青头菌、干巴菌等野生菌的产量也在呈逐年下降趋势——云南省野生菌保护与发展协会称,产量下降的原因既有天灾更有人祸。

     掠夺性开采是主因

    据刘培贵介绍,野生菌的生长量受降雨、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近两年,受天气干旱等客观原因的影响,野生菌产期和产量,确实有推后和下降的迹象,但这不是关键原因,主要是野生菌采集者掠夺性种质资源开采。

    近年来,随着云南野生菌的价格不断攀升,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云南野生食用菌陷入了越来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采,越采越乱的恶性循环中,野生菌天然种源的数量和品种均有减少和灭绝的危险。松茸、松露最典型。

    以松露为例, 一般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黑松露成熟期,最好的采集季为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但现在是每年的从雨季后,即6、7月份就开始采挖,这都是没有成熟的松露。成熟的松露,切开后有大理石般的天然花纹,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而且只有成熟松露才有高贵的价格。反之,如白菜价。但这还不是导致松露产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云南松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永敏介绍,真正伤害松露的原因是采挖方式。在松露产区,采集者往往凭经验,采用锄头、钉耙等工具,以深挖乱掘的方式获取松露,而且不分大小,一锅端。完全是竭泽而渔。

    事实上,在国外的松露产区,采挖松露是一件非常有趣事,即用母猪或训练后的猎犬采集,通过动物灵敏的嗅觉当助手,而且发现松露生长地后,严格按照规程采挖——取大留小,护菌根育菌茸,以持续开发利用。

    刘培贵称,菌根是生长松露核心成分,一旦在采挖是切断和打乱了地下菌根和有序菌丝,原来的生产松露的地方在来年不可能还产。因此,我们传统的采挖方式,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式方法,这是导致松露、松茸等名贵菌类产量连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普及和指导,加之不科学采收方式,目前,云南松茸主产区生长的松茸数量,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预计数十年后将濒临消失。因此,在2000年,松茸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物种,对松茸实行了濒危物种的进出口管理。与此同时,松露、牛肝菌、羊肚菌、虎掌菌等其他珍贵野生食用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尽管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认识、林权等因素的制约,对野生菌采集者无序、过度采挖的现象,我们只有报也窘迫和无奈。”一名业界人士称,水源使用、矿产开采都有一个管理部门,但野生菌采摘似乎没有主管部门。

     管理缺位 执法不到位

    事实上,真如业界所言吗?

    今年4月,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的“魅力彩云南·特色云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绿色云菌篇上,省林业厅曾明确表示: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就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就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云菌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诸如,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着力抓好林药、林菌、林花等发展模式,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改革,将2.7亿亩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保护林地、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采集加工野生菌成为林农“不砍树也能增收致富”的新门道。

    统计显示,2014年,主产区农民人均野生菌收入超过1000元,最高的农户达到12万多元,野生菌收入占主产区农户收入的30%—70%。

    楚雄州一名政府人士私下告诉记者,上述《意见》出台总比没有好,但由于涉及林业、国土、环保、农业等多部门管理,往往难以找到真正的决策机构和人,出现问题只好搁置再议、再议,最后形成管理“缺位”。

    “不过,我们依然要看到野生菌产业的进步。”云南寻菌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称,目前,云南省从事野生菌加工生产加工型企业70多家,其中以丛山、山里乡、宏桂、康源等为龙头企业代表。野生菌销售经营商户则主要集中在昆明,现有木水花、北苑、后所3大野生菌批销市场、1150家经营商户;而国内野生菌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南,获得批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约为:松茸出口企业11家,牛肝菌等菌类出口企业60多家。

    不过,在寻菌味公司看来,现在除了管理上的无奈外,更多的是“供销两难”的纠结。该公司负责人说,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至今已发展成为年出口创汇逾亿美元的产业。由于无节制的开采,野生食用菌的数量日趋下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资源紧缺的问题。

    与此同时,出口价格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欧洲实施严格检查后,以往靠出口拉动销量的现象逐年收窄,尤其是近年经济下行的之时,出口转内销成为了当务之急。

    因此,在“首届云南省野生菌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边加快出台《云南野生菌保护发展管理办法》,边对野生食用菌进行统一管理、规划及创新商业模式,从战略角度对待野生食用菌资源整合,合理保护开发野生菌资源。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