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这是现代云南的真实“战场”既有硝烟也暗藏危机

30.11.2017  23:30

  “起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八里河东山老母弄雷场里,“轰、轰、轰”,爆炸响彻山谷。

  这是日前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的现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一队的67名官兵受命挺进雷场,展开扫雷行动。

  在这个现代“战场”里,山势陡峭、谷深林密,既有硝烟也暗藏危机。

 

 

  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扫雷部队官兵已扫除雷区18.4平方公里,其中云南省红河州的雷区扫除任务全部完成,占整个任务量的三分之一。

  在此行动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在暂停11个月后再次展开。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的官兵们,将在一年时间内,彻底排除近38平方公里雷区,并协助雷区所在地政府对24平方公里雷区进行永久性封围。

  27日官兵作业的老母弄雷场有0.21平方公里,当天要扫除这片雷场中的一块三角形的地带,这里是以前战时的一个主要防御阵地,各种爆炸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

 地势复杂 先进排雷设备用不上

  位于中越边境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老母弄雷场被繁茂的杂草覆盖,雷场从一座小山腰处延伸到山脚,四周山峰林立。扫雷官兵们此行任务艰巨。

  这里四周都是雷区,除左侧山峰在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一、第二次大面积排雷行动中已经排除外,其余部分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排除。

  现场山坡上除竖立有“雷区”字样的警示牌外,战士们还用警戒线围出了一条通道。据扫雷官兵介绍,这次扫雷将采取把爆破筒首尾相接,逐次爆破推进的方式进入雷场。

  为了确保安全,进入雷场前,官兵们被要求再次仔细检查防护装备。只见他们脚穿防护鞋、头戴钢盔,看上去,像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变形金刚。据带队人员介绍,这些装备都通过了爆破实验,能有效防止触雷后引发截肢性损伤。

  中越边境云南段现存雷场几乎都处在山势陡峭、谷深林密的地方,地雷和各种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且埋设时间长、性能极不稳定。在这些复杂地势上排雷,先进的设备根本用不上,只能通过人工扫排的方式进行排雷。而人工排雷,危险系数也最高。

 

 

  半小时内发现爆炸物

  战士们进入雷场后,猫着腰,手持扫雷仪小心翼翼在地面上移动。几分钟后,走在前面的一名战士迅速匍匐在地上,用随身携带的小铁铲,慢慢拨开草丛中的泥土,他挖出了一个看上去像萝卜一样的爆炸物。“这是一枚迫击炮弹。”随后,这名扫雷战士仔细探测周围没有其它爆炸物后,他将挖出的这枚迫击炮弹转移到了旁边的临时存放点,等待集中销毁。

  半小时不到,参与扫雷的官兵们就在雷场发现了铁壳地雷、塑壳地雷和手榴弹、子弹等爆炸物,其中,手榴弹和塑壳地雷大都战斗性能完好。

  为安全考虑,扫雷战士发现爆炸物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向现场指挥员报告,由指挥员作出“先做标识,再自行排除”的指示。

  挖出的地雷等爆炸物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将进入爆破处置程序。随着指挥员一声“爆破”指令,山间林里顿时传来“轰、轰、轰”爆炸声,浓烟滚滚。

  爆破结束后,身穿防护服的战士依次进入雷场展开人工搜排。他们首先要对爆破产生的沟状通道进行清排,而后沿着通道向两侧展开搜排。

  这也是仅次于发现地雷和爆炸物后将其排除的危险任务,因为一旦搜索时有漏洞或者对情况判断失误,就可能触发地雷和爆炸物,导致伤残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年内排除38平方公里雷区

  记者从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一队了解到,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已扫除雷区18.4平方公里,其中云南红河州的雷区扫除任务全部完成,占整个任务量的三分之一。

  此前,扫雷部队从云南省军区转由南部战区陆军指挥。扫雷行动重启后,官兵们将在一年时间里彻底排除近38平方公里雷区,同时协助雷区所在地政府对24平方公里雷区进行永久性封围。

  扫雷一队教导员殷炳汉介绍,整个老母弄雷场有0.21平方公里,27日进入的这片雷场中,有一块为三角形地带,这里曾经是战时的一个主要防御阵地,各种爆炸物种类和数量都多。此外,由于地表岩石多、泥土少,开辟通路时爆破损伤地雷和爆炸物的效力被削弱,官兵们进入雷场搜排时显得格外小心。

  “不管扫雷有多危险,我们也是值得的。”扫雷一队五班班长吴高健说,此前,大家在其他地方排雷过程中已积累了经验,对完成此次任务充满信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