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迎难而上,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01.03.2016  11:52

1月15日,即将完工的云桂铁路南盘江特大桥 王会堂摄

云南跨越发展蓄势启航

  “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一年来,云南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改革,突破制约瓶颈,经济运行稳健,产业升级步伐坚定,精准脱贫决战打响……跨越发展正蓄势启航。

   担当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是党中央的千钧重托,也是4700万云岭儿女的共同期待,更是西部边疆省份云南的背水一战。

  现实省情摆在眼前: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滞后,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较大,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决胜小康,时不我待。2015年3月,云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推动云南跨越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跨越发展的冲锋号。随后,云南连续举办10期高规格、高质量的跨越发展专题培训班,前后历时3个月,1955名厅级干部和县级党政“一把手”轮训一遍,全省上下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

  跨越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云南提出若干可衡量的指标: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人均GDP与全国水平差距缩小,经济总量位次力争前移,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等。

  怎样才能跨越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成为各级干部共识。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强调:“必须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更多承担国家使命,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积极作为、寻求突破。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六大经济走廊云南坐拥其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云南是“龙尾”,都大有可为。

  云南省委副秘书长赵壮天介绍,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云南获得了国家更多支持。包括对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给予更多补助;批准滇中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准设立滇中新区;批准设立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等。

   明确方向,聚焦三大定位精准发力

  “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三个新战略定位,明确了云南跨越发展的方向。

  云南省长陈豪指出:“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

  2015年,云南聚焦三大定位精准发力,取得了新的成就。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云南省民宗委副主任徐畅江介绍,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云南去年投入1300多亿元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创下新的历史纪录。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大理洱源县郑家庄,7个民族聚居一个村庄,亲如一家。“汉族春节、藏历新年、白族本主节,不管哪个民族的节,我们7个民族都一起过。”郑家庄村支书何家福说,每年中秋节,全体村民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以郑家庄为代表,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南绚丽绽放。

  ——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云南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固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不少举措和制度走在了全国前列。2015年,云南首创县域生态考核体系,取消生态脆弱贫困县的GDP考核,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滇池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通过不懈治理,滇池目前已进入复苏阶段,水质持续好转,生态不断改善。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消息,得益于滇池生态改善,湖滨湿地物种显著增加,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又重现滇池。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速。云南对建设辐射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的定位。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也呈全方位推进之势。

  去年,第三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外经贸成交额、签约金额创下新的纪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昆明举办,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来华“拉游客”;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获得两国签署。

   攻坚克难,推动跨越发展蓄势启航

  今年1月举行的云南省两会传出喜讯:2015年,云南生产总值完成13930亿元,同比增长8.7%。

  这是一份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成绩单。“面子”体现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微笑曲线”持续上扬。“里子”体现在:城乡居民“有活干、有钱挣”,增速放缓换来了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和环境改善,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实质进展。

  人们欣喜地看到——

  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开展。围绕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和互联网,云南狠下决心打响“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泸沽湖机场通航,南北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滇中引水、玉临高速、祥临铁路等重大工程获得国家批复或开工。

  产业升级迈开坚实步伐。针对产业结构积弊和薄弱环节,云南提出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的“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生物医药、旅游、石化、汽车等产业势头良好。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向社会公布了省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公车改革等全面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收入分配、财政金融、商事制度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精准脱贫攻坚决战打响。到2014年底,云南还有贫困人口574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二;扶贫重点县和片区县9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面对“短板”,云南迎难而上,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决战,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成果。鲁甸地震、景谷地震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受灾群众纷纷搬入新居,开始新的生活。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说:“我们确保每个受灾群众不受冻、不挨饿,安全温暖过冬,欢乐祥和过节。”(半月谈记者 唐卫彬 李自良 伍晓阳)

大年初一,云南通海县蒙古族女子舞龙队在街头展演 陈海宁摄

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示范

  彩云之南,26个民族世代居住,是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多年来,云南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创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示范”。

   各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说,这是云南各族人民的朴素信念,也是云南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理念。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对此阐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是云南民族关系的生动表述;‘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坚持这一理念,云南始终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谋划,一切重大决策都不忘多民族实际,一切重要工作都体现多民族特点。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面对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滞后的实际,云南省省长陈豪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上,我们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滇西北的贡山县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群众唯一的聚居地。去年,穿越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公路贯通,独龙江乡彻底告别大雪封山的历史。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国雄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独龙族同胞正在加快融入现代文明。

  2015年,云南启动兴边富民工程3年行动计划。以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的373个行政村为范围,云南计划3年投入65.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六大工程,让边境线上的各族群众一道实现小康。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说,云南大力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观,坚持“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理念,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挂上蜂桶鼓、甩开胳膊、迈开步伐、边唱边喊……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勐镇忙乐四组,妇女们经常聚在寨子里的大青树下一起跳蜂桶鼓舞。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特有的舞蹈,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云南加强民族文化抢救保护,每年安排2000万元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1500万元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从《芦笙恋歌》到《五朵金花》,从《阿诗玛》到《云南映象》……云南在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支持帮助少数民族打造文化精品,一批反映云南民族题材的文化精品走下高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大理洱源县郑家庄,不论汉族中秋节、藏历新年还是白族本主节,全村各族群众都在一起过。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郭家骥说:“云南各民族相互交流交融,共同过节的现象非常普遍,民族节日已成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

  独龙江畔,土生土长的独龙族干部高德荣,先后担任独龙江乡乡长、贡山县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不愿在省城州府自享清福,而是回到深山峡谷,为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

  多年来,云南坚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云南省民宗委副主任徐畅江介绍:“这两支干部队伍忠诚于党、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况、熟悉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充满感情,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

  早在1999年,云南就提出目标:“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省级部门至少都要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2003年这个目标实现,独龙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布朗族等多个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了本民族干部在省级部门担任厅级领导,这成为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云南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落实加分政策、招录预科生、开办民族班、定向培养、定向招录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教师、医生、警察、法官、检察官和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人才,真正实现了各民族当家做主,共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半月谈记者 伍晓阳 白靖利)

一对母女在昆明滇池大坝喂红嘴鸥 胡超摄

守住这片绿水青山

  梅里雪山洁白神圣,抚仙湖碧波荡漾,热带雨林生机盎然……彩云之南,山水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初视察云南时的殷切叮嘱,激励着云南各族人民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跨越发展之路。一年来,云南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绿色答卷”。

   生态保护理念扎根心田

  走进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看不到一片垃圾,一排排白墙青瓦水墨画般的白族民居紧临清澈的洱海,远处的苍山巍峨耸立。

  总书记视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一年来,当地干群牢记嘱托,全民动员保护洱海,湖水全年保持三类水质,其中有六个月达到二类水质,洱海生态得到持续改善。

  总书记视察时到过村民李德昌家。如今,李德昌成了村里的环保义务宣传员,每当有人来到他家,他就主动讲环保知识,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如果洱海污染了,遭殃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李德昌说。

  不仅在苍山洱海,在整个云岭大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号角都已吹响。52岁的藏族村民扎扎家住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浪茸村,前不久,他刚把自家的木板房顶换成了彩钢瓦。“夏季雨水多,木板房顶每年都要换,换了彩钢瓦可以节约不少木材。”扎扎说,保护好生态环境,靠旅游收入生活就不用愁了,如果乱砍滥伐,今年吃完明年可能就没了。

  “云南有决心,更有底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省“森林云南”建设产业督导协调组组长郭辉军说,云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67.5%的珍稀物种资源,“据评估,云南仅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贡献的服务功能总价值就达1.48万亿元。

   全力呵护绿水青山

  年初以来,北方多地频频遭遇严重雾霾天气,而朋友圈里云南蓝天白云的照片却不断刷屏。

  云南省环保厅厅长张纪华介绍,“十二五”期间,云南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重污染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亚洲象、滇金丝猴等濒危物种数量保持恢复增长……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绿色“答卷”的背后,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去年6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对所有县域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县域生态环境分值,分配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并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县委书记政绩考核,占考核总分的8%。

  去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明确“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目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水碧天蓝的滇池边,红嘴鸥在冬日的阳光里振翅翩飞,不时从游客的指尖叼上食物飞掠而过。30多年来,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小精灵,已成为昆明的一张绿色名片。

  近年来,前来过冬的红嘴鸥数量连年增加,今年已达4万只。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杨明说,这得益于滇池流域的气候环境改善和社会各界保护力度的加强,红嘴鸥和游客都喜欢来。“良好生态是彩云之南旅游的魂。环境保护好了,就能带来经济效益。”云南一家旅行社的经理郭文华说,“环境破坏了,游客还愿来吗?

  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据统计,2015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约57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约3.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3320亿元,同比增长逾24%。

  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一批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老百姓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副市长吴景松介绍,新兴绿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曾作为国礼的辣木种子已在当地生根发芽。

  “公司种植2000亩示范基地,带动周边500余农户种植。”在芒市帕底工业园区,天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文宏说,“前年辣木系列产品才上市,去年销售额已达2200多万元。

  辣木只是云南利用丰富动植物资源发展生物产业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云南省生物产业种植面积已超1亿亩,年总产值6000余亿元。以咖啡、茶叶、三七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生物制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生物产业等绿色产业,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半月谈记者 唐卫彬 王长山庞明广 李怀岩)

 

瑞丽,一名工人正在组装出口到缅甸的摩托车 胡超摄

肩起对外开放新使命

  瑞丽,地处云南省德宏州,中缅边境一个风光秀丽、风情独特的袖珍城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边陲之地,正在迅速成长为“汽车城”。

  2015年7月,北汽云南瑞丽公司汽车产品正式下线。项目规划产能为15万辆,预计可带动实现上下游工业增加值达200亿元。“我们之所以在瑞丽建设生产线,主要就是看中这里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公司总经理陈磊说。

  瑞丽“冒出”汽车,只是云南开放发展乐章的一个音符。按照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战略定位要求,云南正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形成通道枢纽、产业基地和交流平台,引领开放发展新征程。

   通道枢纽:“五网”发力“互联互通

  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但交通却是“辐射”的最大障碍。“要不失时机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全力以赴建设中国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说。

  一场以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就此展开,目标直指构建与周边省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云南省交通厅“五网”建设大会战的地图上,记者看到,一个以昆明为中心分别连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国的公路、铁路、水路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快推进:

  公路——云南通往周边国家的5条干线公路国内段已基本实现高等级化,其中通往老挝、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国际客货运线已有10余条。

  铁路——全面推进建设“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铁路通道,已经奠基的中老铁路修通后,从云南西双版纳边境的磨憨口岸到万象坐火车将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

  水路——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自2001年开通国际航运至今,期间多次进行航道整治,已成为连通中南半岛六国的“黄金水道”。

  通道枢纽催生开放经济。随着昆明到曼谷高等级公路全面贯通,其所经过的磨憨口岸日渐繁荣。2015年,该口岸出入境人员139万人,同比上升23.9%,出入境车辆46.35万辆次,同比上升21%。

  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区域物流成本,中国的货物可以在更短时间进入直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公路网。

   产业基地:外向发展 转型升级

  瑞丽令人瞩目的不仅有汽车,“有规模、成气候”的还有摩托车产业。

  2015年,瑞丽市银翔摩托厂组装摩托上百万辆。“在缅甸,我们的电动摩托有300多家4S店。”该企业负责人说。记者在现场看到,组装车间的流水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碌工作,摩托车组装、检验完毕后马上就被发往缅甸。

  德宏州委书记王俊强说,南亚东南亚市场广阔,市场纵深好,与中国产业互补性强,发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对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像德宏州一样,在辐射中心建设中,云南省委省政府统筹布局,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2015年云南引进省外资金648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9.9亿元。同样是边境州市的保山市引进义乌商贸城,推动小商品走出国门、走向南亚,目前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营,完成投资27亿元,东部地区1000多户客商入驻、2万多种商品入城销售。

  与此同时,云南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机构)有614家,对外实际投资达55.7亿美元。昆明朗恩贸易有限公司看中了缅甸优越的光热条件和巨大的种子市场,已与缅甸农业部门达成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合作协议。

  “我们要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迈进。”云南省长陈豪说。

   交流平台:深化合作 推动共赢

  在辐射中心建设中,云南深入贯彻国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加快打造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深化合作,推动共赢。

  一方面,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云南发展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医疗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另一方面,深化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滇印、滇缅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各国、友城、毗邻地区间的高层互访、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活动。

  旅游已成为热度最高的领域。据统计,去年春节期间,平均每天有7000人左右通过磨憨口岸出境,其中大部分是自驾车到老挝和泰国旅游的国内游客。同时,入境游客也大幅增加。2015年1~10月,云南省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440.79万人次,创汇2.99亿美元。

  文化交流也在升温。今年1月13日,由老挝和西双版纳州共同举办的“中国民族语电影周”在万象拉开帷幕。近期,中老还将推进建设中老民间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中老经典作品互译出版合作等。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极明表示,在辐射中心建设的新定位下,南博会已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多边外交、经贸合作、信息发布和人文交流的战略性平台。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3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7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区3179家企业参展,累计成交251.9亿美元。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研究员雷著宁认为,“辐射”内涵有多重,既要加强经济、投资、交通等“硬辐射”方面的内容,又要推进科技、医卫、文化、教育、旅游等“软辐射”方面的内容,注重“双向开放”“多边共赢”。(半月谈记者 唐卫彬 李自良 王长山 李怀岩)(编辑:高远至 姜磊)

瑞丽,一名工人正在组装出口到缅甸的摩托车 胡超摄

肩起对外开放新使命

  瑞丽,地处云南省德宏州,中缅边境一个风光秀丽、风情独特的袖珍城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边陲之地,正在迅速成长为“汽车城”。

  2015年7月,北汽云南瑞丽公司汽车产品正式下线。项目规划产能为15万辆,预计可带动实现上下游工业增加值达200亿元。“我们之所以在瑞丽建设生产线,主要就是看中这里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公司总经理陈磊说。

  瑞丽“冒出”汽车,只是云南开放发展乐章的一个音符。按照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战略定位要求,云南正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形成通道枢纽、产业基地和交流平台,引领开放发展新征程。

   通道枢纽:“五网”发力“互联互通

  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但交通却是“辐射”的最大障碍。“要不失时机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全力以赴建设中国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说。

  一场以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就此展开,目标直指构建与周边省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云南省交通厅“五网”建设大会战的地图上,记者看到,一个以昆明为中心分别连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国的公路、铁路、水路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快推进:

  公路——云南通往周边国家的5条干线公路国内段已基本实现高等级化,其中通往老挝、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国际客货运线已有10余条。

  铁路——全面推进建设“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铁路通道,已经奠基的中老铁路修通后,从云南西双版纳边境的磨憨口岸到万象坐火车将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

  水路——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自2001年开通国际航运至今,期间多次进行航道整治,已成为连通中南半岛六国的“黄金水道”。

  通道枢纽催生开放经济。随着昆明到曼谷高等级公路全面贯通,其所经过的磨憨口岸日渐繁荣。2015年,该口岸出入境人员139万人,同比上升23.9%,出入境车辆46.35万辆次,同比上升21%。

  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区域物流成本,中国的货物可以在更短时间进入直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公路网。

   产业基地:外向发展 转型升级

  瑞丽令人瞩目的不仅有汽车,“有规模、成气候”的还有摩托车产业。

  2015年,瑞丽市银翔摩托厂组装摩托上百万辆。“在缅甸,我们的电动摩托有300多家4S店。”该企业负责人说。记者在现场看到,组装车间的流水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碌工作,摩托车组装、检验完毕后马上就被发往缅甸。

  德宏州委书记王俊强说,南亚东南亚市场广阔,市场纵深好,与中国产业互补性强,发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对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像德宏州一样,在辐射中心建设中,云南省委省政府统筹布局,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2015年云南引进省外资金648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9.9亿元。同样是边境州市的保山市引进义乌商贸城,推动小商品走出国门、走向南亚,目前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营,完成投资27亿元,东部地区1000多户客商入驻、2万多种商品入城销售。

  与此同时,云南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机构)有614家,对外实际投资达55.7亿美元。昆明朗恩贸易有限公司看中了缅甸优越的光热条件和巨大的种子市场,已与缅甸农业部门达成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合作协议。

  “我们要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迈进。”云南省长陈豪说。

   交流平台:深化合作 推动共赢

  在辐射中心建设中,云南深入贯彻国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加快打造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深化合作,推动共赢。

  一方面,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云南发展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医疗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另一方面,深化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滇印、滇缅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各国、友城、毗邻地区间的高层互访、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活动。

  旅游已成为热度最高的领域。据统计,去年春节期间,平均每天有7000人左右通过磨憨口岸出境,其中大部分是自驾车到老挝和泰国旅游的国内游客。同时,入境游客也大幅增加。2015年1~10月,云南省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440.79万人次,创汇2.99亿美元。

  文化交流也在升温。今年1月13日,由老挝和西双版纳州共同举办的“中国民族语电影周”在万象拉开帷幕。近期,中老还将推进建设中老民间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中老经典作品互译出版合作等。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极明表示,在辐射中心建设的新定位下,南博会已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多边外交、经贸合作、信息发布和人文交流的战略性平台。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3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7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区3179家企业参展,累计成交251.9亿美元。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研究员雷著宁认为,“辐射”内涵有多重,既要加强经济、投资、交通等“硬辐射”方面的内容,又要推进科技、医卫、文化、教育、旅游等“软辐射”方面的内容,注重“双向开放”“多边共赢”。(半月谈记者 唐卫彬 李自良 王长山 李怀岩)(编辑:高远至 姜磊)

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