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耿马华侨农场的“蝶变”
中新社临沧12月6日电 题:云南耿马华侨农场的“蝶变”
作者 李晓琳
又到了柑橘成熟的季节,看着满园金灿灿的果实,55岁的越南归侨胡洪华喜笑颜开。“一亩大概可以收入1万元(人民币,下同),高产的时候一亩甚至到3万。”胡洪华坦言,16岁从越南回到中国时,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1978年越南排华,大批华侨被迫归国,当时16岁的胡洪华跟随父母回到中国云南省临沧市,被安置于临沧耿马华侨农场。“像逃难一样逃回来了。”胡洪华说,当时吃了很多苦头,也不知回国后会是什么景象,好在被安置于华侨农场里,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从前开货车拉甘蔗,后来有了好的政策我就卖了货车来种柑橘。”胡洪华的柑橘地共有20亩,又租借了侄子的3亩地。如今,柑橘已远销北京、沈阳、西安、成都、深圳及昆明等多省市。
胡洪华说,自己引进了现在火热的“褚橙”,种植技术也在逐渐提高。他估计今年收入将在20万元左右,“一个是国家的政策好,一个也要自己努力,敢想敢干。”胡洪华将今天的好日子归结为以上两点。
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华侨农场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华侨农场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比较差。近年来,各省相继推出华侨农场改革举措,为华侨农场改革发展解困。
耿马华侨管理区书记李兵告诉记者,华侨农场过去被划分为多个生产队,在完成了体制改革后,农场转而划分为18个居民小组。李兵说,归侨在农场的主要产业有三种,第一是种植甘蔗,第二是养殖牛、猪等牲畜,第三是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
1978年,刚回国的华侨被安置在农场的油毡房里居住。2007年,当地政府启动了归难侨危难房改造工程,由政府统一划拨土地,每户补贴2.5万元,此外还为每户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户型可自行设计。“2007年危房改造工程启动后,所有归难侨居住的有危险、危旧状况住房基本得到了改善。”李兵说,改造工程共惠及1000余户归难侨家庭。
与胡洪华经历相似,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归侨并不在少数。去年,农场归侨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9022元,而耿马当地的人均年收入则为5000至6000元。
如今的耿马华侨农场,与从前相比早已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为了更好改善这些归侨的生产生活,耿马县政府向云南省政府及省侨办争取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铺上了柏油路,修建侨爱中学、医院等,如今,这些配套设施不仅服务于归侨侨眷,也服务于当地居民。
在李兵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耿马华侨农场的其中一个居住点“华侨新村”,这里的47户归侨侨眷都拥有自行设计的独栋小别墅。越南归侨李红梅与丈夫在小院里打扫卫生,院里的花草和蔬菜都十分肥沃。“从前与父母住在油毡房里,黑漆漆的,哪里想过以后能住洋楼。”李红梅看着现在自家两层楼的别墅,感叹道。
今年46岁的李红梅在7岁时跟随父母一起回到中国,被安置于耿马华侨农场。一晃眼39年过去了,已为人妻母的李红梅时常给自己的孩子讲从前的经历,教育孩子要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