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批花灯非遗传承学生汇报演出大型花灯剧《墙头记》

05.01.2018  10:41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红鸾 2018年1月4日下午,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省花灯剧院联合培养的第一批花灯非遗传承学生在梁家河艺术客厅向春城人民汇报演出大型花灯剧目《墙头记》,学生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尤其是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二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老父亲骑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 后经王银匠巧妙周旋,两个儿子变推爹为抢爹而引发的人间悲喜剧。剧里对不孝顺的两个儿子、儿媳进行了无情地鞭挞,教育人们要孝老、敬老、爱老。

    “云南花灯《墙头记》通俗易懂,唱腔优美,我看得懂,也特别喜欢看,演员演得好,乐队伴奏也好,以后还想看,值得推崇”现场张先生说。“我小时候就看过吕剧《墙头记》,觉得很好看,想不到我们云南花灯《墙头记》更好看,语言更丰富活泼,演员表演非常生活化。”李女士感叹。

    花灯、滇剧是云南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接下来的1月5号到6号,花灯非遗传承学生还将在梁家河艺术客厅给春城市民展演大型花灯剧《状元与乞丐》、《莫愁女》及花灯歌舞小戏《破四门》。

    据悉,虽然花灯、滇剧是云南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但云南地方戏的传承与创新目前仍遭遇时代危机,人才培养经受“三难”问题考验。在繁荣戏曲发展,加强戏曲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自2013年10月开始实施“优生特培”项目,项目周期为三年,每周新增4节排练课,实施对象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遴选的拔尖苗子3人。“优生特培”项目实施后,不仅成功打造了三位优秀的戏曲苗子,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指导教师戏曲教学能力、人物塑造与表演能力的提升。三年间,师生共同排演了花灯戏《刘成看菜》《探干妹》《大补缸》《路灯下》《万树梅花一布衣》和滇剧《法场斩妖》《武松打店》《丝弦》《梨园花蕾》等。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金正明老师说,“对于普通的学生,老师更注重唱念做打舞各项技能的教学,学生演戏只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达到形似的程度。而对于拔尖苗子,老师更注重教授如何挖掘人物内心戏和如何塑造人物角色。这无形中深化了我们戏曲教学的层次”。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全国18所省级公立艺术类高职院校之一,前身系始建于1956年的云南省戏曲学校,是全国唯一举办花灯、滇剧专业的院校,也是云南地方戏——花灯、滇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自1956年以来,学院一直坚持戏曲教育,为云南省滇剧、花灯各级院团输送了大批演职人员,为云南戏曲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院戏曲表演专业不仅是“省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家三部委遴选出来的“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0年以来,学院戏曲教育开辟了云南戏曲教育的高峰,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质量优异,教学成果显著,在国内、省内各类技能比赛与文艺展演中,荣获了国家级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1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此次公演是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人才校团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是对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多年来对戏曲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的归纳和凝炼,是对长期从事戏曲教育教学、积极投身戏曲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老师们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自2010年实施云南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取得的可喜成果的一次回顾。

 

编辑:昝娟娟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