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云南·穿越自然保护区】监测成体系 “神器”显威力

27.08.2017  12:21

红外相机常被安装在隐蔽的树上。

护林员在调试红外相机。

 

记者 程三娟/文 陈飞 顾彬/图

云南网讯  “请看这棵树,请微笑!”7月31日徒步穿行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马片区期间,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尹瑞何示意我们走近一棵高大的铁杉树。不明就里的我们在树下茫然举头张望许久,终于发现了奥妙所在——树上竟然藏着一个相机。

现在我们正按照每平方公里一台红外相机的布设密度,实现对保护区的全境监测,整个保护区需布设144台,目前已经布设了120台。天池片区的新滇金丝猴种群就是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到的。这些年,我们保护区在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尹瑞何介绍。

尹瑞何所言不虚。最新的《云南自然保护区年报》显示,在2015年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中,云龙天池保护区成为当年抽查的云南境内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唯一的“优等生”,10项评估指标中,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日常管护等4项指标获满分。设置在保护区里的红外相机,在滇金丝猴等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野生动物监测必不可少的“神器”。“野生动物非常机警,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听觉,人类很难接近,也很难发现它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得以目睹它们的真容。动物们也很聪明,所以红外相机的布设要巧妙才行。”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负责人徐会明说。

同行的滇金丝猴监测员李施文告诉我们,目前天池片区的滇金丝猴群影像都是通过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这个猴群的数量非常少,专家们推算不超过30只。当初我们能发现这个猴群,也是借助了红外相机。”李施文说。“守株待兔”的红外相机在完成“规定动作”之余,常常也会带来“意外的惊喜”。今年4月,布设在龙马山片区的红外相机就捕捉到了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林麝的活动影像。7月29日在天池片区石马箐密林深处,我们看到李施文爬上一棵长满苔藓的树,拿下红外相机,连接电脑,看到了猪獾夜间活动的踪迹。除了监测滇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动态,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也进行森林样地动态监测。

走到龙马山红岩箐时,稀疏的林间突然冒出4个呈正方形分布的低矮方柱形水泥桩,像供人安歇的“小凳子”。放眼再看,发现4个水泥桩外围,还分布了两层同样呈正方形分布的水泥桩组,像排兵布阵般玄妙,像俄罗斯套娃般有趣。

这是华山松样地,通过长期不间断监测样地的林分概况,乔木、灌木、草本,土壤以及枯枝落物等信息,可以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监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调整保护措施、改进保护管理提供依据。保护区有很多这样的样地。”徐会明介绍。

阳光照耀下的龙马山,青山碧坡绿树与蓝天白云呼应出无边的纯净明朗,置身其中的我们,心旷神怡到不愿移步。“我们正在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网络体系,使自然保护区科学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让绿水青山得以更好地保护。”尹瑞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