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山: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

05.11.2015  23:36

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

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迈入创新发展新境界

——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朱华山

2015年11月4日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云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全体成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云南师范大学对本次年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2015年学会工作情况

受理事会委托,我就2015年学会工作开展情况向大会做简要报告。

2015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以“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凝成云南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合力”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云南发展需求和省教育厅中心工作,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专题报告、主题征文、学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人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成功举办“2015年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主办,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和云南大学联合承办的“2015年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国际研讨会”,于4月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与地区的192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共收到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越南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高水平学术论文56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主席朱迪思·伊顿(Judith Eaton)博士、马来西亚国家学术鉴定局首席执行官努贾罕·穆斯塔法(Rujhan Mustafa)拿督等知名专家为大会作了主旨演讲。在此次题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全球性与多样性”的盛会上,数十篇论文风格各异、40多位发言人观点独特、50多位志愿者服务热情……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云南印象”。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重地,云南正借助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等区域合作平台,不断提升云南在亚太地区的综合影响力。

(二)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2015年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与学术生态”学术沙龙暨联络员工作会议 于6月在楚雄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活动。这是继去年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教育研究怎样才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和“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问题与挑战”两场学术沙龙之后,学会第二次组织的全省个人会员及青年学人学术研讨活动。除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外,学会还组织了多场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4月,不丹、斐济与东帝汶三国质量保障机构的7位嘉宾专程来访,深入友好的洽谈,为进一步加强研究合作奠定了基础;6月,曼谷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奥娅博士(Aunya Singsangob)一行6人来访,双方探讨了在泰国联合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可能性,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9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弗斯特教授(Forrest W. Parkay)和美国居家教育先驱、橡树园学校米歇尔校长(Michelle Simpson-Siegel)应学会之邀,为昆明高校学子带来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趋势》和《美国居家教育体系》两场高质量学术报告。

(三)公开出版《区域高教前瞻

自2008年起,学会连续组织了“可爱的边疆大学”主题征文活动,并结集出版了5辑《可爱的边疆大学》专著,社会反映良好。2014年,学会启动特色文集《区域高教前瞻》的专题征稿工作。文集立足于云南高等教育现实,既为高校师生抒发观点、挥洒笔墨提供了论文发表的载体,也为繁荣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平台。《区域高教前瞻(第一辑)》已于今年2月公开出版,《区域高教前瞻特辑: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务学习的实践探索》和《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2015)》今天已发到各位代表手中。以后学会每年都将与各高校合作出版特色专辑,并以文集为媒介,更好地为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四)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学会已形成一个遍及全省、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学术组织网络,有团体会员单位65个,分支机构十余个。2015年,在继续加强学会联络员制、完善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审批制度,以及加强学会与理事单位、各分会和教育工作者沟通联络的基础上,针对自身能力建设,完成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高质量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重点课题——“从问题到解题:边疆大学高水平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已于9月通过中期检查,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教发展与评估》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后续研究成果有望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有所建言;二是认真做好省属高校信息公开测评准备工作。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制定了《高校信息公开监测指标体系》,“体系”包含一级指标10项和二级指标57项。今年5月,学会安排骨干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省属高校信息公开测评工作培训会”,并做好了测评启动准备,下一步将根据统一部署,着力推进省属高校测评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年度优秀学会经费资助。学会2014年工作情况及2015年工作计划,得到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充分肯定。经过主动争取,学会获得了2015年度优秀学会专项经费补助;四是不断规范学会管理。根据“云南省社会团体规范化管理培训工作会议”的要求,从制度规范、财务规范、日常事务规范及社团工作能力创新等多个层面,完成学会管理的规范化准备,并顺利通过年度会计审计和社团年度检查。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学会进一步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标杆,研究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理论问题,团结、凝聚和引导社会各界,形成高等教育改革合力;还需要学会进一步完善智囊参谋职能,分析经典案例,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担当起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

二、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考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针对云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地缘优势突出的现状,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新定位,为云南描绘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的美好蓝图。同时,总书记要求,把云南科教资源利用好,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工作思路,并针对教育领域,确立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和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同时,国家和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基于发展形势,我将围绕“云南新定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大主题,就下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与大家交流三点思考。

(一)聚焦“三个新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

1. 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习总书记指出:“云南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贫困人口分布的县域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还有近120万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先扶智,要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我们通过加大民族学校建设、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等措施,使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占比与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基本持平,确实履行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教育责任。自2013年12月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以来,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本土化人才严重匮乏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通过实施专项计划、专项录取、定向培养等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提供了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学生(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今年1月云南省招生考试院获得省政府授予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要求,以“实施民族教育振兴示范”为重点,我们通过制定补偿性教育政策、设计针对性成长渠道等措施,不断拓展少数民族人才成长空间。但是,由于云南财政收入有限、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偏高、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等条件限制,云南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实现内涵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云南高校要紧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这一主题,主动把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相结合,不断推出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中的典型示范。

2.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支持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优势,但生态脆弱性也决定了云南无法简单复制东部地区的规模经济道路。针对产业不强的软肋,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发展愿景,云南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以高等教育为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目前,云南大学的生物学、生态学,昆明理工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云南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农业工程,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均为全国排名前十的优质学科。另外,全省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培育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基地3个、部委重点实验室19个、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部委人文社科基地2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1个、云南省工程实验室10个、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3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5个,云南高校以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较好。根据云南省《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要求,2015年我们增强或新增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工程、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高校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拨付专项经费近2亿元,全面加大全省高校科技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立项、科技创新人才聚引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效夯实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校的人才产出与产业发展对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不一致,高校的智力产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步伐不协调,高校的科技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不对接,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转型升级不同步,高校的科技研发重点与产业经济热点不匹配,高等教育支持创新驱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云南高校要以协同理念推动科研和人才培养改革,走出“象牙塔”,打破分散格局,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并通过加强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与人才培养协同、与体制机制创新协同,以及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充分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3. 构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支撑平台

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与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江达海的沿边独特区位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建设的不断深入,云南正从对外开放的边缘、末梢,转变为前沿、中枢,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连接点和交汇点。根据习总书记“将云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要求,2015年,我们通过加强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出台《关于推进云南省国门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云南华文学院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等工作,强化辐射中心建设支撑;通过实施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项目,选聘50名南亚东南亚小语种特聘教师,支持100名优秀小语种学生出国留学,举办小语种应用能力考试和口语比赛等活动,形成辐射中心建设氛围;通过实施国门大学建设工程,遴选红河学院、保山学院、普洱学院和文山学院4个本科高校国门大学建设工程项目,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等5个沿边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完善辐射中心建设布局。同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以首批遴选的17个新型智库(含3个培育)为支点,充分利用高校“基础研究实力强大、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和聚集效应明显、学术积累深厚、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对内不断提升公共政策服务质量,对外不断增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打造辐射中心智库。但是,由于当前云南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辐射中心建设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云南高校在南亚东南亚区域共同体建设中的“智源”地位还有待提高。因此,云南高校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决策,不断增强高校在南亚东南亚区域共同发展中的“贡献度”和“话语权”。

学会下一阶段工作,要聚焦“三个新定位”,一是充分发挥云南高校在民族研究、高原生态、南亚东南亚问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理顺“质量与规模、公平与效率、创新与需求、特色与优势”4对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经验参考;三是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南亚东南亚共同体建设研究,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智囊服务。

(二)响应“双创”号召,打造高校众创空间示范

1.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云南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云南最迫切的任务。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强盛的动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及时安排部署了现阶段工作任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列入全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起草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参与制定《云南省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草拟《云南省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保障机制;四是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导师库,推进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五是实施双创基地平台建设,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2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3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8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千多个(其中国家级263个、省级501个、校级近千个)。并通过支持创业学院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双创体系;六是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基础种子师资培训和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创业教育研修项目培训等活动,激发师生双创信心,形成高校双创活力。在今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云南高校代表队获得2金、1银、4铜的好成绩,所获奖项比例居全国前列,在省属院校中,与江西、湖南并列金奖数全国之首。目前,针对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比较单一、教学方式还较为陈旧、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专职师资紧缺、措施方法简单等问题,我们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局限于高校一隅,必须通过构建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网络虚拟与物理空间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育人机制。

2. 启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

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众创空间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平台,高校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打造基于高校双创资源整合利用的众创空间,是高等教育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选择。我们通过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等工作,建立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项目4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6个(含培育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1个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客孵化器、电商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KAB创业培训课堂等校园创业平台。以高校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建设已初具雏形。但是,面对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网络化手段、资本化途径、集成化应用、国际化链接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我们不能坐视优质的高校双创资源被低效高耗运用,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创设“科教-产业”一体的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平台和体系,优化双创生态环境。

3. 构建“互联网+创新”格局

今年9月,陈豪省长在昆明理工大学形势政策报告会上指出,“全省高校师生,要以‘两型三化’,即‘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为核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勇做走在时代前沿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利用好互联网、‘云上云’等信息科技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激发创新实践,努力在云岭大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当前,大数据、云服务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科技时代一种重要业态,必将对人类未来的工作、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要完成“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的互联网行动目标,要实现“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大数据发展计划,我们不能简单地自负于“信息化建设提升工程”所建立的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校园管理信息化体系,必须以云南省重点推进的“云上云”工程为指向,全方位打造满足“互联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高等教育创新格局。

学会下一阶段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一是加强“双创”改革研究,重点在“树立创新创业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学院、优化创业孵化网络、完善扶持对接政策、探索容错补偿机制、健全评价奖励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开展“双创”生态体系建设研究,从“打破部门界限、区域界限,整合配置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等不同角度,努力破解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形成以高校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建设示范提供行动策略;三是启动“两型三化”研究,将信息科技时代的核心要素与云南省“开放型、创新型、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建设目标相结合,为深入挖掘地方高校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提供理论架构。

(三)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创新发展.

1. 加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统领,围绕云南跨越式发展目标,我们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分类管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和第三方工作机制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省高校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短短的数月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效。2015年,云南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工程院等部属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了省院省校合作意向。坚持“重点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原则,8所获得博士授予权高校启动实施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对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省本科高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进步明显;2015年4月,教育部同意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零起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正式步入建设轨道;2015年10月,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省政府、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获得更多支撑;截止到目前,全省有40所高校的章程完成核准并公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但是,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偏低、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加速乏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困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创新,等等,加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国门大学建设、本科高校转型等具体工作,因受财力、物力等客观条件限制而进展缓慢,导致云南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愿望较之邻省更为迫切。这需要我们以陈豪省长提出的“6个着眼于”为着力点,以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为基本点,瞄准科学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统筹,形成合力,确实在“云南发展新定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人才培养和聚集、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云南未来发展”6个方面,取得综合改革新成效。

2.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结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以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加速推进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自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蓝图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基本确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龙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我们组建了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全国范围内启动省级行指委工作较早的省份之一;启动了“知识+技能”中高职衔接对口考试招生改革,扩大高职本科招收“三校生”改革试点院校至6所,增加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试点院校至11所;扩大了专业硕士规模,2015年全省专业硕士招生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6.6 %,在读学生达到1.4万人;组织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全省高校参赛师生超过2万人;制定并出台了《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云南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政策,明确全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2015年达到0.8万元,2016年达到1万元,2017年达到1.2万元。但总体而言,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源性壁垒尚未彻底清除。这需要我们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质量评价、深化学分银行建设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探索建立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对口衔接、合理贯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3. 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度推进,人才培养结构错位、地方高校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贡献力不足、复合型人才需求与单科性培养模式冲突等问题,已上升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表象问题,必须以推进高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从深层次上解决高校封闭式办学的体制机制问题。2014年,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我们制定颁布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地方新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重点,以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项目为抓手,首批遴选昆明学院等6所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和一批促进转型项目,全面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2015年,通过新增转型试点学校3所,支持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建设20个、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10个,立项高校对口支援合作帮扶项目10个,以及支持转型发展研究课题30个,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但是,由于体制上的束缚,高校的改革动力不强。由于机制上的限制,高校改革的空间不大。正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陈锋主任所指出的,“我国高等学校服务意识欠缺、办学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高等学校有没有能力担当起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以外部体制创新、内部机制改革和院校功能拓展为抓手,凝聚改革动力,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升高校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逐步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实质性转变。

学会下一阶段工作,要基于云南跨越式发展要求,一是继续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专项研究,针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国门大学建设等重点工作,探索便捷合理的改革路径;二是积极开展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为加快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寻求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模式;三是主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以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改革意识为切入点,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角度,研究设计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为科学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制定和考核评价依据。

三、编制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此时已近年末,国家以及各部委、行业和地方将陆续出台“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高质量、高效率编制好专项规划,再进一步迎接挑战、落实规划,是我们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一)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行动方向和执行策略,聚力于“保持经济增长、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扶贫开发”十大目标任务,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或主动协助云南省各部门、各行业、各州(市)顺利完成规划任务,是学会和全省高校专家学者现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希望大家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诚的高原赤子心,抓住若干关键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使各级各类“十三五”规划顺利颁布。

(二)全力推动规划贯彻落实

国家花大力气编制五年规划的目的在于,“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出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以统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奋斗。”也就是说,全面实现规划目标,是不可推卸的刚性任务。这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一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认真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目标按进度、按质量、按要求完成;二要坚持前瞻性原则,认真总结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以责任担当直面挑战风险,以微观实践勾画宏观蓝图,以近期改革助推长远发展,确保规划执行定位准确、措施明确、落实精确;三要坚持权威性原则。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评价监督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到底、干到底”。希望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平台和渠道优势,发挥“第三方评价”职能,主动为云南“十三五”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高效率的监测评估服务。

 

今后五到十年,云南高校若能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新业态涌现和创新驱动发展机遇,不惧阻力、勇于创新,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竞争力。但若继续停留在原来的办学思路上,满足于传统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因循守旧、怯于改革,将因错失重大时间窗口而落伍。这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加殚精竭力地为中华崛起培养人才,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更加精准到位地为战略推进提供支撑,要求我们的社团工作更加细致周到地为教育发展凝聚合力。在此,我再次向各会员单位、专家学者以及与会代表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真诚地祝愿,2015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谢谢大家!

 

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

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迈入创新发展新境界

——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朱华山

2015年11月4日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云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全体成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云南师范大学对本次年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2015年学会工作情况

受理事会委托,我就2015年学会工作开展情况向大会做简要报告。

2015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以“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凝成云南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合力”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云南发展需求和省教育厅中心工作,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专题报告、主题征文、学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人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成功举办“2015年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主办,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和云南大学联合承办的“2015年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国际研讨会”,于4月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与地区的192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共收到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越南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高水平学术论文56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主席朱迪思·伊顿(Judith Eaton)博士、马来西亚国家学术鉴定局首席执行官努贾罕·穆斯塔法(Rujhan Mustafa)拿督等知名专家为大会作了主旨演讲。在此次题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全球性与多样性”的盛会上,数十篇论文风格各异、40多位发言人观点独特、50多位志愿者服务热情……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云南印象”。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重地,云南正借助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等区域合作平台,不断提升云南在亚太地区的综合影响力。

(二)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2015年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与学术生态”学术沙龙暨联络员工作会议 于6月在楚雄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活动。这是继去年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教育研究怎样才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和“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问题与挑战”两场学术沙龙之后,学会第二次组织的全省个人会员及青年学人学术研讨活动。除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外,学会还组织了多场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4月,不丹、斐济与东帝汶三国质量保障机构的7位嘉宾专程来访,深入友好的洽谈,为进一步加强研究合作奠定了基础;6月,曼谷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奥娅博士(Aunya Singsangob)一行6人来访,双方探讨了在泰国联合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可能性,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9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弗斯特教授(Forrest W. Parkay)和美国居家教育先驱、橡树园学校米歇尔校长(Michelle Simpson-Siegel)应学会之邀,为昆明高校学子带来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趋势》和《美国居家教育体系》两场高质量学术报告。

(三)公开出版《区域高教前瞻

自2008年起,学会连续组织了“可爱的边疆大学”主题征文活动,并结集出版了5辑《可爱的边疆大学》专著,社会反映良好。2014年,学会启动特色文集《区域高教前瞻》的专题征稿工作。文集立足于云南高等教育现实,既为高校师生抒发观点、挥洒笔墨提供了论文发表的载体,也为繁荣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平台。《区域高教前瞻(第一辑)》已于今年2月公开出版,《区域高教前瞻特辑: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务学习的实践探索》和《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2015)》今天已发到各位代表手中。以后学会每年都将与各高校合作出版特色专辑,并以文集为媒介,更好地为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四)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学会已形成一个遍及全省、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学术组织网络,有团体会员单位65个,分支机构十余个。2015年,在继续加强学会联络员制、完善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审批制度,以及加强学会与理事单位、各分会和教育工作者沟通联络的基础上,针对自身能力建设,完成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高质量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重点课题——“从问题到解题:边疆大学高水平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已于9月通过中期检查,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教发展与评估》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后续研究成果有望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有所建言;二是认真做好省属高校信息公开测评准备工作。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制定了《高校信息公开监测指标体系》,“体系”包含一级指标10项和二级指标57项。今年5月,学会安排骨干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省属高校信息公开测评工作培训会”,并做好了测评启动准备,下一步将根据统一部署,着力推进省属高校测评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年度优秀学会经费资助。学会2014年工作情况及2015年工作计划,得到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充分肯定。经过主动争取,学会获得了2015年度优秀学会专项经费补助;四是不断规范学会管理。根据“云南省社会团体规范化管理培训工作会议”的要求,从制度规范、财务规范、日常事务规范及社团工作能力创新等多个层面,完成学会管理的规范化准备,并顺利通过年度会计审计和社团年度检查。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学会进一步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标杆,研究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理论问题,团结、凝聚和引导社会各界,形成高等教育改革合力;还需要学会进一步完善智囊参谋职能,分析经典案例,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担当起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

二、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考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针对云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地缘优势突出的现状,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新定位,为云南描绘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的美好蓝图。同时,总书记要求,把云南科教资源利用好,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工作思路,并针对教育领域,确立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和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同时,国家和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基于发展形势,我将围绕“云南新定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大主题,就下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与大家交流三点思考。

(一)聚焦“三个新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

1. 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习总书记指出:“云南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贫困人口分布的县域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还有近120万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先扶智,要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我们通过加大民族学校建设、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等措施,使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占比与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基本持平,确实履行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教育责任。自2013年12月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以来,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本土化人才严重匮乏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通过实施专项计划、专项录取、定向培养等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提供了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学生(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今年1月云南省招生考试院获得省政府授予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要求,以“实施民族教育振兴示范”为重点,我们通过制定补偿性教育政策、设计针对性成长渠道等措施,不断拓展少数民族人才成长空间。但是,由于云南财政收入有限、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偏高、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等条件限制,云南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实现内涵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云南高校要紧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这一主题,主动把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相结合,不断推出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中的典型示范。

2.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支持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优势,但生态脆弱性也决定了云南无法简单复制东部地区的规模经济道路。针对产业不强的软肋,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发展愿景,云南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以高等教育为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目前,云南大学的生物学、生态学,昆明理工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云南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农业工程,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均为全国排名前十的优质学科。另外,全省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培育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基地3个、部委重点实验室19个、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部委人文社科基地2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1个、云南省工程实验室10个、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3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5个,云南高校以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较好。根据云南省《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要求,2015年我们增强或新增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工程、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高校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拨付专项经费近2亿元,全面加大全省高校科技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立项、科技创新人才聚引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效夯实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校的人才产出与产业发展对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不一致,高校的智力产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步伐不协调,高校的科技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不对接,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转型升级不同步,高校的科技研发重点与产业经济热点不匹配,高等教育支持创新驱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云南高校要以协同理念推动科研和人才培养改革,走出“象牙塔”,打破分散格局,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并通过加强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与人才培养协同、与体制机制创新协同,以及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充分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3. 构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支撑平台

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与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江达海的沿边独特区位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建设的不断深入,云南正从对外开放的边缘、末梢,转变为前沿、中枢,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连接点和交汇点。根据习总书记“将云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要求,2015年,我们通过加强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出台《关于推进云南省国门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云南华文学院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等工作,强化辐射中心建设支撑;通过实施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项目,选聘50名南亚东南亚小语种特聘教师,支持100名优秀小语种学生出国留学,举办小语种应用能力考试和口语比赛等活动,形成辐射中心建设氛围;通过实施国门大学建设工程,遴选红河学院、保山学院、普洱学院和文山学院4个本科高校国门大学建设工程项目,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等5个沿边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完善辐射中心建设布局。同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以首批遴选的17个新型智库(含3个培育)为支点,充分利用高校“基础研究实力强大、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和聚集效应明显、学术积累深厚、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对内不断提升公共政策服务质量,对外不断增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打造辐射中心智库。但是,由于当前云南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辐射中心建设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云南高校在南亚东南亚区域共同体建设中的“智源”地位还有待提高。因此,云南高校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决策,不断增强高校在南亚东南亚区域共同发展中的“贡献度”和“话语权”。

学会下一阶段工作,要聚焦“三个新定位”,一是充分发挥云南高校在民族研究、高原生态、南亚东南亚问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理顺“质量与规模、公平与效率、创新与需求、特色与优势”4对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经验参考;三是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南亚东南亚共同体建设研究,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智囊服务。

(二)响应“双创”号召,打造高校众创空间示范

1.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云南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云南最迫切的任务。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强盛的动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及时安排部署了现阶段工作任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列入全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起草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参与制定《云南省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草拟《云南省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保障机制;四是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导师库,推进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五是实施双创基地平台建设,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2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3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8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千多个(其中国家级263个、省级501个、校级近千个)。并通过支持创业学院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双创体系;六是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基础种子师资培训和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创业教育研修项目培训等活动,激发师生双创信心,形成高校双创活力。在今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云南高校代表队获得2金、1银、4铜的好成绩,所获奖项比例居全国前列,在省属院校中,与江西、湖南并列金奖数全国之首。目前,针对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比较单一、教学方式还较为陈旧、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专职师资紧缺、措施方法简单等问题,我们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局限于高校一隅,必须通过构建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网络虚拟与物理空间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育人机制。

2. 启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

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众创空间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平台,高校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打造基于高校双创资源整合利用的众创空间,是高等教育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选择。我们通过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等工作,建立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项目4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6个(含培育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1个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客孵化器、电商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KAB创业培训课堂等校园创业平台。以高校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建设已初具雏形。但是,面对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网络化手段、资本化途径、集成化应用、国际化链接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我们不能坐视优质的高校双创资源被低效高耗运用,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创设“科教-产业”一体的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平台和体系,优化双创生态环境。

3. 构建“互联网+创新”格局

今年9月,陈豪省长在昆明理工大学形势政策报告会上指出,“全省高校师生,要以‘两型三化’,即‘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为核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勇做走在时代前沿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利用好互联网、‘云上云’等信息科技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激发创新实践,努力在云岭大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当前,大数据、云服务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科技时代一种重要业态,必将对人类未来的工作、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要完成“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的互联网行动目标,要实现“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大数据发展计划,我们不能简单地自负于“信息化建设提升工程”所建立的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校园管理信息化体系,必须以云南省重点推进的“云上云”工程为指向,全方位打造满足“互联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高等教育创新格局。

学会下一阶段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一是加强“双创”改革研究,重点在“树立创新创业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学院、优化创业孵化网络、完善扶持对接政策、探索容错补偿机制、健全评价奖励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开展“双创”生态体系建设研究,从“打破部门界限、区域界限,整合配置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等不同角度,努力破解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形成以高校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建设示范提供行动策略;三是启动“两型三化”研究,将信息科技时代的核心要素与云南省“开放型、创新型、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建设目标相结合,为深入挖掘地方高校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提供理论架构。

(三)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创新发展.

1. 加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统领,围绕云南跨越式发展目标,我们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分类管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和第三方工作机制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省高校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短短的数月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效。2015年,云南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工程院等部属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了省院省校合作意向。坚持“重点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原则,8所获得博士授予权高校启动实施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对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省本科高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进步明显;2015年4月,教育部同意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零起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正式步入建设轨道;2015年10月,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省政府、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获得更多支撑;截止到目前,全省有40所高校的章程完成核准并公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但是,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偏低、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加速乏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困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创新,等等,加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国门大学建设、本科高校转型等具体工作,因受财力、物力等客观条件限制而进展缓慢,导致云南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愿望较之邻省更为迫切。这需要我们以陈豪省长提出的“6个着眼于”为着力点,以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为基本点,瞄准科学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统筹,形成合力,确实在“云南发展新定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人才培养和聚集、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云南未来发展”6个方面,取得综合改革新成效。

2.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结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以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加速推进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自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蓝图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基本确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龙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我们组建了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全国范围内启动省级行指委工作较早的省份之一;启动了“知识+技能”中高职衔接对口考试招生改革,扩大高职本科招收“三校生”改革试点院校至6所,增加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试点院校至11所;扩大了专业硕士规模,2015年全省专业硕士招生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6.6 %,在读学生达到1.4万人;组织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全省高校参赛师生超过2万人;制定并出台了《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云南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政策,明确全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2015年达到0.8万元,2016年达到1万元,2017年达到1.2万元。但总体而言,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源性壁垒尚未彻底清除。这需要我们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质量评价、深化学分银行建设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探索建立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对口衔接、合理贯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3. 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度推进,人才培养结构错位、地方高校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贡献力不足、复合型人才需求与单科性培养模式冲突等问题,已上升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表象问题,必须以推进高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从深层次上解决高校封闭式办学的体制机制问题。2014年,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我们制定颁布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地方新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重点,以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项目为抓手,首批遴选昆明学院等6所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和一批促进转型项目,全面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2015年,通过新增转型试点学校3所,支持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建设20个、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10个,立项高校对口支援合作帮扶项目10个,以及支持转型发展研究课题30个,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但是,由于体制上的束缚,高校的改革动力不强。由于机制上的限制,高校改革的空间不大。正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陈锋主任所指出的,“我国高等学校服务意识欠缺、办学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高等学校有没有能力担当起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以外部体制创新、内部机制改革和院校功能拓展为抓手,凝聚改革动力,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升高校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逐步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实质性转变。

学会下一阶段工作,要基于云南跨越式发展要求,一是继续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专项研究,针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国门大学建设等重点工作,探索便捷合理的改革路径;二是积极开展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为加快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寻求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模式;三是主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以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改革意识为切入点,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角度,研究设计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为科学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制定和考核评价依据。

三、编制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此时已近年末,国家以及各部委、行业和地方将陆续出台“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高质量、高效率编制好专项规划,再进一步迎接挑战、落实规划,是我们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一)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行动方向和执行策略,聚力于“保持经济增长、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扶贫开发”十大目标任务,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或主动协助云南省各部门、各行业、各州(市)顺利完成规划任务,是学会和全省高校专家学者现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希望大家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诚的高原赤子心,抓住若干关键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使各级各类“十三五”规划顺利颁布。

(二)全力推动规划贯彻落实

国家花大力气编制五年规划的目的在于,“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出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以统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奋斗。”也就是说,全面实现规划目标,是不可推卸的刚性任务。这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一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认真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目标按进度、按质量、按要求完成;二要坚持前瞻性原则,认真总结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以责任担当直面挑战风险,以微观实践勾画宏观蓝图,以近期改革助推长远发展,确保规划执行定位准确、措施明确、落实精确;三要坚持权威性原则。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评价监督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到底、干到底”。希望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平台和渠道优势,发挥“第三方评价”职能,主动为云南“十三五”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高效率的监测评估服务。

 

今后五到十年,云南高校若能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新业态涌现和创新驱动发展机遇,不惧阻力、勇于创新,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竞争力。但若继续停留在原来的办学思路上,满足于传统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因循守旧、怯于改革,将因错失重大时间窗口而落伍。这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加殚精竭力地为中华崛起培养人才,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更加精准到位地为战略推进提供支撑,要求我们的社团工作更加细致周到地为教育发展凝聚合力。在此,我再次向各会员单位、专家学者以及与会代表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真诚地祝愿,2015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
践行初心使命 选派精兵强将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南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包帮”定科技厅
董华副省长调研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
2019年5月7日上午,董华副省长前往昆明高新区,科技厅
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在蒙自市举行
  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会场 科技厅
省科技厅召开第二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按照今年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计划的安排和第一次科技厅
省科技厅召开第二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按照今年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计划的安排和第一次科技厅
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在蒙自市举行
  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会场 科技厅
省科技厅机关妇工委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律知识讲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科技厅
云南省科技厅召开巡察工作动员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完善科技厅
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南亚国家分中心建设研讨会成功举行
为持续推进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南亚国家分中心建设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