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道德模范事迹展示

08.07.2019  12:21

爱民固边好警官

——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永和分站顾大勇同志先进事迹

  顾大勇,男,汉族,安徽庐江县人,1978年2月20日出生,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10月入党,大学学历,历任战士、检查员、参谋、干事、副所长、所长等职务,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永和分站站长,二级警督。

  顾大勇同志始终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忠诚担当表现在为民情怀上,落实于扶贫济困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坚持帮助无血缘亲缘关系的老幼病弱及其他困难群众;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努力帮助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

  近年来,他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关爱帮扶边疆困难群众的事迹先后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军事纪实》、《道德观察》等栏目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和辖区群众的一致拥护和好评,被驻地群众亲切称为“佤山幸福使者”、“群众贴心人”。

  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的班老乡与缅甸接壤,是一个集“边、山、少、穷、小”为一体的山区贫困乡,调至班老边防派出所后,顾大勇矢志为山区百姓改善生活条件。他从为班老乡的人做一点小事出发,积极关爱帮扶辖区困难弱势群体,为班老乡的扶贫帮困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协调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团体和爱心人士筹集手术、护理费用25余万元,帮助辖区3名盲童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和义眼安装手术,使他们重建了光明,改善了容貌并重拾生活信心。

  家住班老乡上班老村的佤族小女孩王依布拉是3名盲童其中之一,患角膜炎多年,生活暗淡无光,家境贫寒,根本无力为其医治,顾大勇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想方设法,多方奔走为其寻求帮助,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帮助下,最终联系到昆明普瑞眼科医院专家亲赴小不拉家中,为其进行检查并提供免费治疗。2012年1月,王依不拉在昆明成功完成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2012年2月,班老乡政府出资5.4万元,为其家修建70平米的砖瓦房。从此,王依不拉一家人的生活也看到了新的希望。

  看着一张张质朴的小脸蛋,一双双灵动的小眼睛,再看看陈旧的校舍和紧缺的书籍,顾大勇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善边疆农村教育条件。

  于是在自己捐资助学的同时积极倡导同事、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先后借助社会爱心力量帮助班老乡下班老村小学、帕浪村小学、班搞村小学、新寨村小学建立了“启明书屋”4个,向4所小学募集捐赠10000余册图书、10多个书架以及多批学习文体用品,为山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通向知识海洋的桥梁;

  他还建立爱心微博利用网络平台呼吁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参与辖区的扶贫帮困工作,先后为辖区6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和孤儿联系到爱心资助人士,定期向这些孩子寄送学习生活费用直至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累计为这67位孩子争取到帮扶资金近18万余元;

  他为辖区学校、困难群众、贫困学生、残疾儿童等困难弱势群体募集发放爱心衣物13万余件、床上用品400余套、棉被520余床、课桌椅101套,总价值达60余万元;心系群众解民忧,乐于助人热心肠,顾大勇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细致而又耐心。

  在班老派出所工作期间,一次下乡途中,他发现一位老人家无神地坐在房前,于是上前查看,方才得知,这位老人家下肢瘫痪,靠双手移动身体行走,膝下有一女,先天性残疾,是个聋哑人,家中零零散散的几件破旧不堪的生活物品。让人看了寒心,自此以来,顾大勇同志经常来到老人家中送衣送药,嘘寒问暖,关心倍至,俨然成了老人家的家人,并与社会爱心人士协同每月捐助老人600元至今。

  在班老边防派出所工作期间,顾大勇先后为辖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60余件。还通过网络微博、社会公益组织等,累计为辖区困难群众募集爱心物资和善款总价值达100余万元。

  李光辉,佤名岩果,家住班老乡帕浪村,曾是一名军人,因表现突出在部队入了党。2005年,李光辉脱下军装,回到了帕浪村。回乡后,李光辉怀揣着在部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心想闯出一番事业,可面对贫穷落后的山村环境,虽然有很好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路子,李光辉一直无所建树。

  2016年初,借助沧源县政府正在班老乡帕浪村开发打造“芒黑原始部落村”特色旅游景点的有利契机,顾大勇建议李光辉发挥自家新房临近景点的地理位置优势,开一家佤族特色风味饭馆。

  在得知岩果苦于资金难筹之后,通过向部队上级汇报,顾大勇争取到了9000元的脱贫攻坚专项资金,帮助李光辉购置了开饭店所需的冰柜、保鲜柜等物品,解决了一部分资金困难,同时,他还请人帮忙设计饭馆内的装饰和设置,全力打造一个具有浓郁佤族特色的饭馆,经过多方努力,“帕浪人家农家乐”终于顺利开张。

  后来岩果这样说: “我明白所长的意思,他不仅仅只是想帮我,而是想让我带着更多的帕浪村村民一起脱贫!”

  还在永和边境检查站时,一天清晨,距站部一公里处的茶厂保山籍王某因不明原因腹痛,其工友来到站部求救,他迅速请示站值班领导同意,动用部队装备车辆立即将王某送至沧源县人民医院救治,为其得到及时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次帮助王某,顾大勇同志和王某成了朋友,虽然顾大勇几年来多次更换工作单位,但是他与王某之间的联系一直未曾断过,逢年过节,彼此会及时送上节日的祝福。

  2017年7月,顾大勇同志由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岗位调任永和边境检查站站长,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职务也得到了晋升,但顾大勇同志仍坚持帮扶群众这一使命,并将帮扶范围从班老乡延伸到沧源县更宽广的地方。

  在永和边境检查站党委工作部署下,顾大勇同志积极融入助推驻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探寻新的方法,本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原则,持续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难题。并通过微信、微博广泛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和官兵集体资助等方式为沧源县民族中学1名高中学生筹集助学金6900元。

  为了更好地帮助她,作为站领导的他还指定了两名女官兵进行对接帮扶。在和沧源边防大队单甲边防派出所战友的工作接触中得知,该所辖区嘎多村座落在单甲乡政府的西南边,交通不便,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来源十分有限,属于典型贫困村,在天气转凉时,学生们缺少御寒衣物。为改善这一情况,顾大勇同志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伸出援助之手,通过一番努力,为该村贫困学生发放了150套爱心校服。

  顾大勇同志还带领单位官兵主动投入精准扶贫工作,在勐董镇龙乃村分批次地对农户进行帮扶,采取官兵捐款和向地方职能部门协调资金等方式采购24头生猪苗、500只土鸡苗,分别投放到有养殖经验和饲养条件的农户,多次手把地教农户进行科学养猪,并到县畜牧局成功协调可一次性孵化500只小鸡的孵化箱1台送达龙乃村,助推该村发展林下饲养土鸡产业。

  目前,龙乃村村民通过发展生态养殖增加了收入,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顾大勇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心系群众苦与乐,他很平凡,平凡得象苍茫佤山上的一粒砂石,象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他将节假日、休息日都用于了走访辖区群众,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当中,他从未有过怨言,只是默默的奉献着。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因工作成绩突出,顾大勇同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 4 次,2011年被中共临沧市委表彰为“2011 年感动临沧人物”;2014年被中共临沧市委表彰为“全市归侨侨眷侨联工作先进个人”,被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 年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中国好人”“好人 365”封面人物,荣获云南“最美十大人物”;2016年荣获首届云南省“国门之星”称号;2017年被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5月19日,公安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公安系统优秀单位优秀人民警察的命令,全国公安系统 615 个先进单位和 1320 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时任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的顾大勇同志同志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五十年,母爱不曾离开

──李发美不离不弃守护瘫痪女儿五十年

  从稚嫩少年到56岁,因脑炎落下终身残疾至瘫的胡宇清卧床50年,母亲李发美用尽一生的时光,婴儿般悉心照顾,把将近20000多个日夜书写成一个不离不弃的伟大母爱故事。

  李发美,1933年生,现年86岁,家住临沧市临翔区凤凰盛世小区,属集体企业退休职工;患病女儿胡宇清,1963年生,现年56岁,肢体一级残疾,卧床50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50年来,李发美把她与女儿两个人的日子汇成一个世界,生活再难,都在女儿身边不离开。50年,若不是李发美不离不弃的照顾,胡宇清早已告别了人世。

  50年,时间已经很久很久,86岁的李发美沧桑得耳背眼花,变迁的世事已无法细数,但女儿生病时那晴天霹雳般的感受,她至今记忆清晰。

  1969年,女儿胡宇清6岁零4个月,上小学一年级。她喜欢上学,每天背着小书包高兴地走向学校,再欢乐地回家,给父母讲学校里发生的事。

  “那样子可爱极了。我清楚地记得,她才去了十二天学校,第十三天刚要出门时突然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抽搐,把我们吓坏了,急急忙忙带去医院,脑子里一点准备都没有,以为看看医生、吃吃药、打打针就好了,她还可以去上学,哪知道一住就是105天,脚手都变型了,除了命还在,手会动点,一身都瘫了”。说起女儿生病的过程,李发美整个人陷在其中,眼泪断线似地掉下来,似乎所说的事就发生在昨天,整个过程历历在目。

  胡宇清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病之前,一家人对她呵护倍至,生活如同“公主”。李发美曾想像女儿长大的样子:头发披肩、一身长裙,精致的高跟鞋……。女儿生病了,李发美的想象被硬生生扯断,生活似乎没有了光亮,女儿受着病痛的折磨,她受着心痛的折磨。

  105天后,女儿出院,和她患同种病又同病房的孩子都不在了,她还在,她命还在,虽然落下了终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但人在就有希望。李发美夫妻俩这样想着,带女儿回家,开始了漫长的照顾之路。每天李发美和丈夫先安排好女儿再上班,下班之后一刻也不离开地照顾。

  每天的照顾过程,李发病如同呵护脆弱的玻璃器,小心再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碰碎。

  为了让女儿住得好点、过得更舒服点,李发美几乎想尽办法。给女儿做了一把特制的椅子,让她坐着不吃力,床上给垫了三床棉絮,每天睡觉前检查床铺,不让儿女变型的身体咯着,家什每天清扫擦洗两遍,不让一点灰尘沾着,女儿住的房间擦洗得恨不能抠掉一层,不让细菌有钻空的机会,每天给女儿擦洗身体,穿上干净的衣服,系上防护的围裙,女儿那不成型的手脚因李发美细心周到的照顾加之多年少见阳光,如今仍如婴儿般白皙。

  50年来女儿没生过一个褥疮,吃喝拉撒挤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而没有一点异味。

  都说母亲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有多少母亲能够50年如一日,把病患的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呢?

  为了照顾女儿,本该1989年退休的李发美于1984年就提前退休,自那时起,女儿胡宇清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因女儿生活一件事都离不开她,李发美的每一天是这样渡过的:起床、抱起女儿放坐在特制的椅子上、给女儿洗脸、打理自己、给女儿喂水、出门买菜买早点、给女儿做早点、收洗打扫卫生、做饭、给女儿端饭、自己端一碗和女儿一起吃、收整、洗衣服、陪女儿说说话、再做饭、给女儿端饭、自己端一碗和女儿一起吃、再收拾、和女儿看看电视、抱女儿上床睡觉、夜里两三次起来给她翻身,这期间至少还有十次以上抱女儿大小便,其中的辛苦与疲惫李发美自已吞咽。

  曾经,李发美也请了个保姆帮忙照顾,可是保姆每天只抱胡宇清大小便三次,衣食上也不依着她的习惯,保姆的工资也是不小的开支,李发美不放心更不忍心,最后还是自己照顾,她说:“还是亲手照顾更好。”

  2016年,李发美的丈夫92岁时去世,家里只留下母女两人。照顾女儿胡宇清的担子全压在了李发美的身上,她说:“以前两个人,虽然都老,但一个帮衬着一个,有照应,现在一个人,越来越力不从心,好在侄子李家德住在旁边有事还叫得上”。

  旁人说:“老妈妈很辛苦,照顾女儿无微不至,能够五十多年不变地这样做,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她老伴去世后,她一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女儿胡宇清每月412元的低保、120元的残障补助金,过起生活来确实不容易,她从不怨天尤人,她很坚强”。

  86岁的老人,本已需要人照顾,却还在想办法照顾着女儿,这是一种多么心酸的日子。旁人说的“坚强”,实则是无可奈何的硬撑。

  生活已冰冻三尺,又逢漫天大雪。 2017年,李发美发现女儿的肚子里长了硬硬的一块,而且日见长大,女儿肚子撑得常常吃不下东西,稍微吃一点就撑,偶尔吃点水果、牛奶等易消化、流质性的食物,有时什么也不吃。

  李发美再一次受到惊吓,颤颤巍巍地带女儿去医院,因为年纪大耳朵渐渐听不到别人说的话,多少次询问医生后她才恍然明白,女儿患的是恶性肿瘤,要医治就需要做大手术,鉴于胡宇清的情况,医生建议不做。

  女儿瘫了50年,已受尽病磨,再患上肿瘤,怎能受得住呢?作为母亲,这疼痛该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

  李发美带着女儿去住了两次院,一再想听到医生说女儿肿瘤是良性的,可以医治,可事实没有转机的可能。看着女儿迅速消瘦如柴棒的身体,李发美常暗自流泪。“吃点东西那天她会跟我笑笑,不吃的时候她就悄悄的哭,我心疼如针戳。晚上躺在床上时翻来覆去地想,左右为难,带她去做个手术让她好受点,又怕她死在手术床上或者半死不活,更受罪,不带她去做,看着她肚子一天天撑大难受成这样,又看不下去”。

  李发美不知该怎么办,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翻来覆去地作思想斗争。胡宇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近两三个月以来已大小便失禁,照顾起来越来越艰难。她曾叹气着说:“不打算治了,我老了,没法照顾了,我希望她先我死了,我还能安葬她,要是我死在她前头,她还要受大罪。”这样的无奈,不是万不得已,哪个母亲能说得出呢?

  86岁,脚步已渐渐迈向生命的终点,李发美将绵长的母爱化在50年不离不弃的照顾之中。她穷尽毕生的力气,却始终换不来女儿胡宇清一世的安康。日月在更替,她一如往常悉心照顾着女儿,她也说:“还有一口气,我要让她活着,我活着她就得活着”。

  母爱如斯,百世不得还。唯愿李发美竭尽全力的付出,能收获过得去的圆满。

心系山乡勤为民

  罗宇鹏同志,男,白族,云南祥云人,1977年12月出生,1996年8月参加工作,199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耿马自治县大兴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乡长,历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耿马镇党委副书记。2017年7月6日,罗宇鹏同志在公务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39岁。

  在耿马县城、在耿马镇、在大兴乡......罗宇鹏同志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们无不怀着悲痛的心情,一边呼唤着他的名字,一边讲述着他亲民、为民的事迹,他倾情用力为民所做的一桩桩好事,让当地老百姓如数家珍、倍感温暖。

  干部感慨地说“他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走得这么突然,实在太可惜了……”;群众深情地说“他不该走得这么早,才39岁就白发满头,他为大兴脱贫操碎了心……”

  循着罗宇鹏同志的足迹,他用自身的付出与不懈努力诠释了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和优秀基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质,诠释了“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临沧作风的时代风采。罗宇鹏是我县基层干部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是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罗宇鹏去世后,中共耿马自治县委作出决定,追授罗宇鹏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向罗宇鹏同志学习。

  “贫困山”前显担当

  大兴乡距县城76公里,总人口2646户10747人,是全县两个建档立卡贫困乡之一,全乡有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建档立贫困人口868户3415人,既是耿马自治县比较贫困、边远、偏僻的乡镇,也是2016年唯一一个需整乡脱贫出列的贫困乡镇,山高坡陡、泥滑路烂、经济社会滞后,给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6年2月,罗宇鹏到大兴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时,正是脱贫攻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群众缺产业、缺技术,全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乡上缺项目、缺资金,成为摆在罗宇鹏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看着群众希望早日脱贫的期盼目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群众早日脱贫。“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这是罗宇鹏到大兴乡任职时说的一句话。

  上任的第一个月,罗宇鹏就跑遍全乡5个村,多次进村入户与村“两委”成员、群众作宣传动员,问计发展,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致富对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以实施“225”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进入2016年5月以后,随着建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全乡各脱贫攻坚主战场,处处呈现出“山乡齐涌脱贫潮,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动人景象。谁也记不清有多少日子,罗宇鹏亲率干部群众蹲守一线现场,指挥协调解决难题,帮助群众建房发展产业,只是见到他身穿迷彩服往来奔走忙碌的身影。

  10月,当连绵阴雨影响建房进度时,为了加快群众安居房建设进度,他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协调全县制砖企业集中时间,向大兴乡供应建房用砖500余万块,协调建房技术工人300余人支援大兴乡贫困群众危房建设。

  11月15日,当全长24公里的环乡公路建设时,为加快进度,罗宇鹏更是吃住在工地,创造了1个半月如期完工的神奇速度。

  可以告慰的是,罗宇鹏等乡村干部的付出换来了大兴乡面貌的改变,昔日山高坡陡、闭塞落后的高山腹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2016年,大兴乡按照户6条、村9条、乡6条的退出考核标准,通过市级考核。

  事必躬亲勤为民

  进永胜、上大户肯、过龚家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罗宇鹏的真实写照;事必躬亲、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利益挂在心间,这是大兴乡乡村领导和村民对他最多的赞誉。

  事必躬亲、事事替群众着想,是罗宇鹏一贯的良好口碑。去年7月的一天,连绵不断的暴雨导致大兴乡的道路多处塌方,道路被阻断,这让正在盖房子的村民们伤透了脑筋。

  大户肯村的一位农户,请了村里的几个村民在家里等待着从城里拉上来盖房子的砖,可一直到下午还没到,当农户接到电话,说前方道路坍塌,砖无法运送上来时,顿时吓懵了。为了等砖,村民们都2天没有开工了,现在好几个村民在这等着呢,砖就这么被卡在半路了。

  罗宇鹏听到这事后,迅速组织干部和村民找了拖拉机,一起前往塌方的地方把砖运到另一辆车上,他也主动跟着去,到塌方点后立即跟着村民把砖从路下方搬到路上方的车里,来来回回忙碌了三四个小时,一直到深夜三点多,砖才被转移到拖拉机上。农户得知是乡长帮他家找车运砖搬砖时,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真是党的好干部啊,真心帮助我们老百姓!”

  记得有一次,罗宇鹏刚从城里开会回来,就马上通知大户肯村支书,第二天中午到村里召集村民大会,不料,第二天雷雨交加,大雨倾盆,从乡政府到大户肯村路一直都是坑坑洼洼,更别说下这么大的雨。同事们都以为他不会去了,谁知,他却早已做好准备,穿着迷彩服,拿着雨伞,走了17公里坑坑洼洼的山路赶来了。

  他说道:“我有很多话要跟村民们说,现在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村民对政策还不是很熟悉,难免会有些小疑问,我来可以给村民们打打气,还可以去看看工作进度,听听他们存在哪些困难,回来好做工作计划,抓好落实。”村民们看着满头大汗的乡长,都纷纷激动的表示,要充分相信党委政府,一定战胜困难,全力发展脱贫奔小康。

  大户肯村贫困户田大改是罗宇鹏的脱贫“亲家”,每次到大户肯村他都要到田大改家“拉家常”,讲解扶贫政策、帮助建盖新房等等,田大改也因此常被村民调侃“面子大”,能请得乡长来“帮工”。

  在罗宇鹏的帮扶下,2016年下半年,田大改家盖起了新房。2017年初,田大改家养殖本地黄牛5头、猪8头,购置小型号拖拉机一台,成了该组脱贫内生动力较好、发展最快的农户之一。

  行必行,言必果。罗宇鹏就是这样一位接地气的好党员。大兴乡党委副书记赵中宏说:“罗乡长能力非常强,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带头干。就说脱贫攻坚工作吧,帮助并指导群众建设安居房、产业发展,三番五次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政策,多方奔走协调项目资金,救灾现场奋勇争先冲在一线,帮助困难群众不甘人后,确保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如期推进……”

  敬业奉献释忠诚

  罗宇鹏自1996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县政府办公室、耿马镇、大兴乡担任领导职务,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敬业奉献,担当尽责,团结带领同事干出一番业绩来,深得领导同事的褒扬。

  “勇挑重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干部群众对罗宇鹏的一致评价。现任大兴乡党委书记徐安全赞许道:“罗宇鹏身上有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分管的工作全力抓,不分管的工作尽力抓。只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总是竭尽心智,不遗余力,从不推诿。”

  这话一点也不假,与他共事过的同事说起他对工作的执着追求,都禁不住连声称赞。与罗宇鹏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事过的现华侨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华旭还说到,“罗宇鹏勤学好钻,还是一个汽车维修高手,比如以前的北京吉普2020,他能把发动机拆了又组装起来。”

  “白马社区一站式服务点建设,罗副书记功不可没呀,他经常到社区,帮我们衔接驻区单位,设计展板,规划站点,每个细节都要亲自把关,帮助我们实现了规范化运作。我们社区的做法,已经有县内多个社区来考察参观了,市县领导也经常来指导。”

  说这番话的是耿马镇白马社区党总支书记梅川云。芒信村党支部书记刀文剑与他有着同样的感慨:“是罗副书记的多方奔走、上下协调,帮我们建起了党员之家,才使我们党员学习有了场所,活动有了阵地。”

  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水平?如何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一直是罗宇鹏任耿马镇党委副书记思考的问题。在耿马镇任职的9年间,他的足迹跑遍了全镇168个村民小组,当他通过多次调研走访发现,一些村组无党员文化活动室,村组正常的党建活动和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时,罗宇鹏立即组织力量对全镇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进行摸排,并梳理出急需要建设的点,在组织部门配套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向民宗、民政等部门以及挂钩单位争取建设专项资金。

  在他任职期间,共组织建设了28个活动场所,为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提供条件。

  2010年、2011年,罗宇鹏分别被耿马自治县委授予“‘共产党员抗旱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9年至2014年期间,罗宇鹏挂钩耿马镇团结村时,结合该村产业发展实际,组织党总支大胆引进烤烟产业,通过与两委班子成员进行讨论,在班子内部统一了思想,初步树立了发展烤烟的信心。

  针对村拉祜族农户文化偏低、发展意识不强,想不通、不敢种烤烟的情况,他多次耐心细致地上门进行宣传引导,鼓励党员、组干部带头试种,坚定了群众发展烤烟产业的信心。

  2011年村烤烟发展了600多亩,第二年增加到1800亩,覆盖全村16个村民小组。海落山组种植大户向金文说,通过党总支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罗副书记的坚持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积极主动地发展烤烟产业,烤烟产业已经在团结村落地生根。群众增收了,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收入,2016年,团结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摘掉了“空壳村”帽子。

  2011年4月,罗宇鹏在村指导烤烟种植工作途中,由于路滑,所骑乘的摩托车侧翻导致左肩锁骨骨折。按医院要求,在康复出院后两年要再次手术取掉固定治疗的钢板,但因工作忙,直到因公殉职时,仍然还没有时间把钢板取出。

  罗宇鹏去世后,耿马自治县委书记蒋世良带“四班子”领导到罗宇鹏家中慰问,临别时,罗宇鹏的父亲捧着儿子的遗照,携家人深深鞠躬并说道:“感谢组织把罗宇鹏培养成为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只是他还未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就走了”。

  为官富民彰情怀

  “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以脱贫攻坚的实效迎来大兴的发展良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是大兴乡党政一班人的共识。

  去年,在大兴乡政府墙上醒目的“距完成2016年大兴乡脱贫出列目标任务还有XX天”的倒计时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标语下是“大兴乡贫困退出内容及标准”“贫困乡(村)退出考核内容及标准”“贫困户脱贫认定内容及标准”。脱贫目标、考核内容清晰明了,成为倒逼全乡脱贫出列的军令状。

  “真不知去年以来干部职工是怎样过来的,上下奔走‘挂包帮’,进村入户察实情,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脱贫工作已是常态了。”大兴乡党委书记徐安全深有感触的说。

  在与罗宇鹏家属的交谈中,其爱人有时埋怨他们:“从没见你们像现在这么忙,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也不关心过问一下。”最让他们内疚的是周末接到亲人电话,突然告知,亲人们已经从大老远的地方来到乡上看望他们,惊愕之余,更多的是内疚。一年多来,除了因公事到县上办事开会之外,罗宇鹏再也没有空闲时间离开乡村回到县上看望自己的亲人,大兴成了他们起早贪黑的家。

  罗宇鹏的儿子今年13岁,在临沧就读初中一年级,由于罗宇鹏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望自己的儿子。一次,儿子在电话里哭泣着,苦苦哀求罗宇鹏去看看他,罗宇鹏强忍着答应了儿子要求,可到了周末,他对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只能下次”,又下村入户了。

  他对妻子说:“我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置大兴的乡亲们于不顾,现在正是我们大兴乡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全体干部一定要全力以赴。”然而每到夜深人静,罗宇鹏总喜欢躺在床上,看着手机屏保上妻儿的照片“发呆”“傻笑”,这是他平时消除疲惫的“秘方”。熟悉罗宇鹏的人都说,“罗宇鹏是一个相当孝顺的人,家风家教管得也很好,家庭很和睦”。

  舍小家顾大家,罗宇鹏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为的是让百姓安康。来办事的群众说:“到乡上最愿找的是他,因为他能真心帮我们办成事,最难找的也是他,他经常到乡下办事去了。”

  这些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实施,修路、通电、治水、安居房改造、产业发展、科技培训,他样样操劳,件件操心,直至见效。

  罗宇鹏——这位新时代乡镇干部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路走好。

  危急时刻 用生命谱写最美人生

  2017年10月30日22时4分,正在边境维稳消防临时执勤点值班的田正军同志接到报警称:3名群众被卡在南木算大桥往临沧方向100米左右的桥墩下,随时有可能被水冲走。

  田正军同志随即率领3车11人,携带救援器材装备,迅速赶赴现场。经侦察发现,1名群众被河水冲走失踪,2名群众被困位置位于三个废弃桥墩中下方的漩涡中,水流湍急,情况危急!田正军同志命令侦查组在南木算大桥设立安全哨,救援组下河实施救援,其余人员在岸边协助救援。

  田正军同志带领中士瞿红林、专职消防员李发楠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快速游至中间桥墩实施救援,成功将2名群众营救至岸边。

  救援人员即将返回时,因河道上游下雨泄洪导致水位突涨、水流湍急加剧,在协助瞿红林、李发楠先行撤离后,田正军同志被河水中的渔网、电线绊住卷入湍急的漩涡中,在战友和被救群众的痛心疾呼声中,将年轻的生命匆匆定格在27岁。

  牢记承诺 用忠诚守护神圣使命

  在2015年“2.09”边境维稳和2017年“3.06”边境维稳的两次维稳处突中,田正军同志承担了安置难民人数最多的孟定安置点的火灾防控和后勤保障工作。安置点位置都临近边境一线,最近一个安置点距离边境只有十多米。

  在边境维稳的325个日日夜夜中,田正军同志每天带队3次往返镇康和孟定安置点日常用水保障,每天行车里程达180公里,累计送水4338吨,每2小时对难民安置点开展1次防火巡查,每周对入住难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实现了难民安置点“零起火、零冒烟”工作目标。

  2015年7月5日,临沧耿马县通往四排山大丫口新寨组山顶的一个山洞内,一名妇女因下崖挖草药时不慎摔下洞,两名设法营救的村民也同时被困。事故地点位于距公路7公里处的山顶洞口,山路崎岖狭窄,路上沟壑纵横、密林丛生,加之连降暴雨、山路泥泞湿滑,救援车辆根本无法进入。

  田正军同志带领2名攻坚组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徒步前往事故地点,他携带空气呼吸器、有毒气体探测仪等救援设备利用滑轮组制作支点下滑到洞内,经过近半小时的紧张救援,被困的三名人员全部被及时救出。

  2016年7月12日,入夏以来的一场强降雨使耿马县部分地区河水暴涨,在幸福水库响水河河道对岸有7名游客被困,其中还有一名2岁的男童。田正军同志携带救援装备,第一个横渡到被困人身边,用绳索架起了一条生命通道,顺利将7名游客营救至岸边。在营救两岁男童的过程中,田正军同志带头与官兵一道间隔1米站在湍急河水中,安全把孩童接力安全送至对岸。

  扎根边疆 用奉献唱响佤山新歌

  “田正军不仅自身过硬,带的更是可以信赖的队伍”这是支队领导在耿马中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也是对田正军同志工作的最好总结。在临沧的4年时间,参与处置警情239起,参与扑救火灾55起,抢救被困人员18人,抢救财产价值400余万元,这正是田正军在耿马消防中队任职期间的工作数据。

  这一组组数字、一次次战斗,无不昭显着田正军同志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危急关头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生活中他总是真情关怀,慷慨相助,处处影响和感召官兵。耿马县消防中队于2014年、2015年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他总将荣誉和褒奖归功于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甘做“无名英雄”。

自强不息 诚实守信

——沧源县巴绕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陈红疆同志事迹材料

  她困难压不倒,残疾打不垮,病痛摧不毁。多舛的命运,没让她屈服,她用自强不息的拼搏,谱写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使公司成为边境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业内知名企业。她,就是沧源县巴绕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红疆。

  陈红疆,女,1965年9月出生,汉族,从小就喜爱舞蹈的她在进入县民族歌舞团不久,由于练功时伤到双膝关节,伤残鉴定为肢体残疾三级,必须依靠终身服药控制病情,不得不告别最喜爱舞台。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用另一种方式挖掘、传承、弘扬、宣传佤文化,用自己的双手把佤山的美裁剪成衣裳,让佤族服饰逐步走出佤山、走向世界。

  2015年1月,沧源县巴绕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她虽每天被病痛折磨,但总是以坚强的意志和满面笑容迎接着每一天。任何事情亲力亲为,从与顾客对接服装的布料选择、款式设计,到进布料、点货、验货、销售等无不洒满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当她累得不想多说话时,总是悄悄地卷缩在一个角落里调整。

  创业期间,她曾两次到昆明做手术,员工没有因为她不在而落下一个订单,她也凭着坚强的意志再次逃过死神魔爪,还没完全康复就投入到工作中。公司员工非常敬佩地说:“她身体不好都成立公司,那么坚强、努力、认真的过好每一天,让我们学到技能、学到对生活的态度,也让我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我们愿意陪她一起拼搏、一起努力。”

  四年多来,公司人员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17人,其中,下岗工人8名、残疾人6名、建档立卡户1名、大中专生2名。

  陈红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顾客为上”的经营理念,在创意上大胆创新,结合沧源佤族东、中、西部地域特点,在不失佤族原有元素和色彩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让顾客接踵而来,顾客身着美丽的佤族服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是她创业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广泛宣传,回头客和消费者来定制衣服的更多,国外、省外、市内、县内的订单接连不断,公司服装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企业也越做越大越强,公司的年收入总额也从最初的3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0多万元。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她设计的服装曾参加第十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代表沧源民族服装参加昆明文博会,参加临沧市2017年残疾人文艺汇演,两次参加临沧亚洲微电影节民族服饰展演。

  公司被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作为“集善工程—(东航集团)捐助云南省沧源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项目”,被作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东方航空集团、李宁集团帮扶沧源佤族自治县残疾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扶持发展。她的事迹也先后获省、市、县级有关荣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称赞。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她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回报社会,帮助下岗人员和更多残疾人就业,帮助丈夫的挂钩户建盖厨房,让爱心持续传递下去。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