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人才工作动态

10.11.2014  20:52

 

第1期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4年11月6日

 

 

目  录

 

【工作动态】我省召开2014年高层次专家休假行前座谈会

全省组织人事部门人才工作者研讨班在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举办

我省新增6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院士工作】在滇“两院”院士专家到大理州考察

【科技领军人才】省科技领军人才李文昌积极探索成矿理论创新找矿方法 部分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高端科技人才】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中国第一款穿戴式计算机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Douglas Yu博士发明一种全新的高通量条形码技术

【院士专家工作站】昆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解决

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贵金属新材料加工技术水平

【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云南韵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高层次

创业人才(团队)推进黄腐酸钠产业化

【创新团队】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省光线性皮肤病防治创新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薇诺娜系列医用护肤品

【两类人才】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及其团队培育出世界上

第一头孤雌生殖克隆猪

省农科院花卉所突破花卉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有效

提升我省及国家花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工作动态】

 

我省召开2014年高层次专家休假行前座谈会

10月13日上午,我省召开2014年高层次专家休假行前座谈会。省委副书记仇和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仇和副书记在倾听即将休假的院士专家对做好我省人才和科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后,提出4点希望:一是希望各位院士专家聚力兴贤育才,肩负起培养青年人才的重任,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各领域有影响力的高端科技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掌握关键技术、能够带动新兴学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杰出人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当好人才强省的领头雁;二是聚焦科技进步,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科技变革的前沿,弘扬求实、探索、协助的科学精神,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当好创新驱动的排头兵;三是聚合各方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出更多“云南制造”、“云南智造”和“云南创造”,加快实现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当好产业转型的助推者;四是聚智深化改革,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深入开展咨询研究、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合力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当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

 

 

全省组织人事部门人才工作者研讨班在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举办

10月14日,全省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者研讨班在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开班,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和人才工作联络员,在昆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和部分科研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各州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社局分管领导和人才工作负责人,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分管人才工作副部长,共计300多人参加培训。

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批示、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省委1号文件精神实质,认真聆听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崔茂虎,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龙江等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专题授课,积极开展互动交流、案例剖析,系统学习了人才工作基本理论、了解相关政策措施,熟悉了工作方法,为下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委组织部刘维佳部长专门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及我省的实施意见,深我省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刻解读,明确指出了我省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改进提升人才工作的着力点,为下一步做好全省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会上,省委组织部刘维佳部长等领导为10名入选省科技领军人才颁发了证书。

 

 

我省新增6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云发〔2014〕1号),大力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根据《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结合参评人选的研究领域和培养方向,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于2014年9月16日在北京邀请王大成院士等13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14位申报人进行评审排序。省科技领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申报人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等要素,研究讨论决定:王华、郝小江、侯先光、张力、赖仞、张虎才6人入选2014年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院士工作】

 

在滇“两院”院士专家到大理州考察

10月13至19日,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戴永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等在滇“两院”院士、中央直接联系专家、国家特聘专家一行25人到大理州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6日下午,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在龙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院士专家建言献策座谈会,座谈会上,院士、专家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亲身感悟,对大理州在电力、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洱海保护、海东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真知灼见。并对洱海保护治理、旅游文化产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科技领军人才】

 

省科技领军人才李文昌积极探索成矿理论 创新找矿方法部分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文昌及其团队,长期潜心于云南、西南“三江”和东南亚地区地质找矿和成矿研究,在系统解剖“三江”多条成矿带的基础上,研究揭示了“三江”地区在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走滑推覆几个阶段的成矿背景及铜铅锌金银等矿产的形成规律,提出多岛弧盆式、陆内构造转化成矿等理论认识,探索了五套有效的找矿集成技术,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仅三江云南段就提交了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其铜铅锌金银资源量占全国对应矿产保有储量的10%,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发现评价了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填补了全球印支期斑岩铜矿空白。截止2013年,普朗铜矿探明铜资源量约824万吨、钼约50万吨。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973”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2013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和云南省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成功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1项。

 

【高端科技人才】

 

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革新,TALENs和CRISPR/CAS9技术分别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选为2012年、2013年十大科技突破。英国《Nature》杂志在对2014年的全球科技展望中,将运用CRISPR/CAS9等新技术进行转基因猴研究列在首位。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数个实验室都在开展相关研究,已形成了一场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

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季维智、牛昱宇、孙毅(云南省2012年柔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等专家研究小组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合作,运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实现了灵长类动物的特定基因的定点修饰,获得世界首例TALEN介导基因敲除猴,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权威科学期刊《细胞》(Cell)和《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发表,这项技术被首次证明在灵长类动物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代表了当前利用灵长类动物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也说明我国在大动物,尤其灵长类动物基因组靶向修饰和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领先世界的创新性成果。

 

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中国第一款穿戴式计算机

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季华夏博士,云南省2008年首批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其带领的团队成功突破关键技术,建成年产45万片AM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线,研制出中国第一款穿戴式计算机电子消费产品,使我国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高分辨率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的国家。

                   

                        中国第一个主动式 800x600                              中国第一款穿戴式计算机eye-book

                          高分辨(SVGA)OLED微型显示器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Douglas Yu博士发明一种全新的高通量条形码技术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08年全职引进的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Douglas Yu博士,最近发明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方法—高通量条形码技术(matabarcoding),该技术利用DNA条形码、二代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手段,形成一种快速、可靠、廉价、综合性强、大尺度,且可证伪的测量真核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该技术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国外多家学术网站对该方法进行了采访和评述,可广泛运用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保护工作。

借助于高通量条形码技术,可以对梯田中水样进行环境DNA分析,尽早发现克氏原螯虾的分布,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防治成本的投入

【院士专家工作站】

 

昆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贵金属新材料加工技术水平

在省科技厅支持下,昆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建立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胡壮麒院士工作站和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工作站。依托胡壮麒院士工作站,昆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贵金属氧化物颗粒纳米颗粒内氧化增韧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贵金属新材料加工技术水平(相关技术性能指标达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水平),开发新产品15项,实现累计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利税450万元以上,填补我国在航空、航天、电气等领域该项技术空白。依托郑兰荪院士工作站,昆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铂族金属催化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研制出新型铂、钯、铑催化剂前驱体化合物,被认证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在工业试用中取得成功,2013年获中国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销售收入3.57亿元、利税4000万元。

目前,我省已建成10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院士工作站79个,专家工作站27个。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45  名,外国院士6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名、长江学者2名。

 

【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

 

云南韵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推进黄腐酸钠产业化

根据《云南省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业实施办法》,2014年,云南韵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开展“300吨/年药用级黄腐酸钠产业化”,利用团队的“药用级泥炭黄腐酸钠的制备方法”专利技术,建成300吨/年药用级黄腐酸钠生产线1条,以云南石屏县泥炭为原料,开发药用级黄腐酸钠医药中间体,实现产业化生产,填补了省内空白。吨成本为40余万元的产品,推向市场后售价可达70万元至500万元,极大提升了泥炭的附加值,项目达产后,项目承担单位年销售收入可达2.1亿元,利税可达7800万元。

 

【创新团队】

 

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由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先生1938年组建,1987年成为云南省首批重点学科,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建设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批准建设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入选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团队,2012年入选科技部首批国家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是目前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 973首席科学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高校名师 1人。

团队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遗传异质理论”、“病原菌稀释和物理阻隔理论”及“生态系统综合作用原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构建了生物多样性应用模式。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2项,863项目1项,全球环境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发表论文783篇,出版专著14部,授权专利48项获。获国际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利用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用量的关键技术在9个省市累计应用12287万亩,病害防效达27-62%,减少农药53-71%,增产16-41%,农民增收113.64亿元。成果还被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省光线性皮肤病防治创新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薇诺娜系列医用护肤品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光线性皮肤病防治创新团队2008年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在团队带头人何黎教授的带领下,紧紧抓住云南地处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率居于全国首位这一特点,以光损伤性皮肤病作为团队重点研究方向,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进行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中国人光损伤性皮肤病最大样本量资源库及人工皮肤光损伤模型;发现了SELL及DDB2是光加剧性皮肤病重型痤疮的易感基因,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Communcation》;提出恢复皮肤屏障是治疗光损伤性皮肤病基础的新观点。制定出光损伤性皮肤病“疾病—健康—预防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患者个性化优化治疗,使疾病有效率从60%提高到93.3%,复发率降低了36-40%。采用云南植物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及透明质酸,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薇诺娜系列医用护肤品及医疗器械产品”,被评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已在全国1000多家医院、200多万患者使用,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

团队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被评为2013年云南十大科技进展。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1项。

 

【两类人才】

 

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孤雌生殖的克隆猪

2004年作为引进人才魏红江教授回到云南农业大学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工作,以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为研究材料,长期开展体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的研究,建立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转基因和体细胞核移植研究的技术平台,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1月18日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体细胞克隆猪,2011年6月28日获得第一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转基因克隆猪、2012年1月获得一批约克纯种的转绿色荧光蛋白和Leptin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2013年3月利用高效的基因敲除TALEN技术获得了敲除P53基因的克隆猪和敲除P53基因后同时转入C-Myc和H-Ras两个基因的克隆猪,敲除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猪。在2013年3月3日获得世界上第一头孤雌生殖的克隆猪后,魏红江还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维教授等3个国内外知名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猪到非人类灵长类的异种移植。2014年4月,在昆明分别开展猪到非人类灵长类的肾脏和心脏异种移植均获得成功,实现了国内第一家猪-非人类灵长类的心脏异种移植。

 

省农科院花卉所突破花卉产业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提升我省及国家花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在所长王继华(2006年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带领下,长期致力于花卉研究,重点开展花卉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标准与质量控制三项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花卉育种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全国领先的花卉资源育种、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的研发体系,获得了一批产业核心关键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知识产权垄断。近3年来获授权花卉新品种61个,其中获欧盟授权2个,国家级新品种授权16个。国家授权的品种数占全国鲜切花授权总数的40%左右,其中,非洲菊‘Autumn Day’、月季‘Baby Heart’成为我国首个在花卉发达国家获得授权的主要鲜切花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香石竹、非洲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首批授权品种。创建国家鲜切花标准及质量检控技术,创新制定了18项国家级鲜切花标准,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3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7项(其中技术发明29项,实用新型8项)。首次研发了三类花卉工厂化无糖组培技术,综合效率提高25%以上。构建起体系完善的研发平台,包括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鲜切花标准分委会、农业部花卉产品质检中心等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鲜切花新品种种苗现代化生产示范基地、云南省花卉标准化委员会等6个省级研发平台,形成了由重点实验、工程中心、质检中心、种业基地、外贸服务等组成全国最齐全的平台体系。通过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强化科企合作,支撑产业发展。团队促成与造就了锦苑、丽都等多家合作企业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形成“奥运中国红”、“上海世博阿诗玛”等一批名牌产品,累计促进企业新增产值18.45亿元,新增利润12.28亿元,带动一万余户花卉种植户,亩均增收3000-5000元。团队带头人王继华2012年入选科技部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组部“万人计划”。

   

 

 

 

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省科技厅领导

发:各相关单位,在滇工作“两院”院士、省科技领军人才、省引

进高端科技人才、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创新团队、省中青年

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请各相关单位和人才及时将项目实施期间取得的重大工作进展报送如下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871—63136731,13700656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
践行初心使命 选派精兵强将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南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包帮”定科技厅
董华副省长调研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
2019年5月7日上午,董华副省长前往昆明高新区,科技厅
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在蒙自市举行
  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会场 科技厅
省科技厅召开第二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按照今年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计划的安排和第一次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