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着力提升污染源普查技术保障能力

28.05.2019  15:34
 

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 我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普查目标,建立严格的普查数据质量管理制度。苦练内功,攻坚克难,着力提升污染源普查技术保障能力,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摸清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生态环境家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我国落实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非常重要基础工作。此次普查结果将对“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持,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服务。

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复杂性。”省普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污染源普查工作看上去就是一个入户、填表、核算、提交、汇总的过程。但污染源普查不同于其他普查工作,污染源普查需要填报大量的原料、工艺、燃料、产品、污染治理设施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方能完成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的核算工作。这个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表格是否填好,数据是否能用,问题能否被精准发现,都将直接决定普查的质量。因此,只有做到各行业专业知识与普查制度的融合,才能确保普查路线不会走偏,确保数据做到应填必填,填报的数据符合企业实际,才能快速解决填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这些目标任务,省普查办技术组在仔细研读各种普查制度及相关支撑制度的同时,还对云南省主要行业的行业特征、生产工艺等进行研究、学习,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工艺知识与普查制度的融合。

技术语言总是生涩的、难懂的,但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填报的人员有小微企业主、有乡镇工作人员,如何将生涩的技术语言转换为让广大的一线工作者能理解的语言,是摆在省级技术团队、培训师资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为此,省普查办技术团队在充分理解国家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寻求用更为通俗化的语言将生涩的技术语言转换为广大一线普查工作者的技术语言,让大家能听得懂、理解得了、落实得下去。并在相关培训工作中,结合各行业特点对具体的填报要求进行讲解,实现填报分析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研究的深入浅出、解决方案的清晰明确、讲解方式的生动活泼。

污染源普查工作千丝万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指标高达1700余项,并在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一致性上均有十分高的要求,指标不完整、格式不规范、逻辑不严密均将导致普查失败。为确保普查质量,我省提前预判存在问题,开展质控系统的开发工作。同时提出了微观、行业、宏观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质量控制思路。在行业质控方面,通过查询各行业数据,查找出普查数据中的离群数据,避免出现数据誊抄错误、单位与数据不对等造成的数据问题。在宏观质控方面,提取了各污染源的指标数据,并将各指标数据与普查数据进行比对、寻找差异、明确造成差异的原因,查找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

通过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技术成果和工作方法获得国家和全国其他兄弟省份高度认可。国家普查办多次来云南开展相关工作调研,听取我省相关工作思路的汇报,充分肯定我省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今年3月我省应生态环境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邀请,向该办全体成员介绍云南省技术工作思路。今年4月,我省业务骨干易玉敏和张大为两位同志还作为国家培训讲师对全国市级及以上普查技术骨干进行了技术培训。同时,我省业务骨干还先后被派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了普查援疆工作,受福建省泉州市邀请对泉州市技术员开展培训。

 

 

 

 

 

 

 

 

 

招标代理机构选择结果公示
《对污染源普查数据开展数据质量检查并对项目开展成果云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