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冬季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27.04.2015  17:18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病害症状识别

  马铃薯植株叶、叶柄、茎及块茎均能发生晚疫病。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叶背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和叶柄;气候干燥时,病斑干枯变褐。茎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块茎发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形病斑,稍下陷,薯肉变褐;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潮湿时长出白霉。 

二、晚疫病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和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发病条件一旦适合,马铃薯晚疫病就发生流行,防治不当的情况下从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15天。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条件,相对湿度在85%以上,温度在17~22℃之间,适于晚疫病菌孢子和孢子囊梗的形成,有水滴存在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加速病害的发生。 

三、防控措施

1、选用健康种薯

  种薯选用按照《脱毒马铃薯种薯(苗)--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999)执行,各级种薯质量要求达到该标准规定的水平之上。 

2、加强田间管理             

  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采取中耕管理培土、开沟排水等措施。

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薯块,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侵染薯块的几率。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刹秧,2周后再收获,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几率,降低薯块带菌导致的腐烂。

3、进行药剂防控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田间管理,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控为辅。在晚疫病发生初期,要及时发现病株,并对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的植株,喷洒化学药剂,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至少用药3次。药品可选择甲霜灵锰锌、代森锌、霜霉威氟吡菌胺、霜脲锌、烯酰吗啉锰锌等。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减少抗药性。

 

                    2015年4月13日